《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5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二十日,平明飯。溯湘江而西,五裏,北向入塔兒鋪,始離湘岸,已入桂林界矣。有古塔,傾圮垂盡,有光華館,則興安之傳舍也。人興安界,古鬆時斷時續,不若全州之連雲接嶂矣。十裏,東橋鋪。五裏,小宅,複與湘江遇。又五裏,瓦子鋪,又十裏,至興安萬裏橋。橋下水繞北城西去,兩岸甃石,中流平而不廣,即靈渠也,已為漓江,其分水處尚在東三裏。過橋入北門,城牆環堵,縣治寂若空門,市蔬市米,唯萬裏橋邊數家。炊飯於塔寺。飯後,由橋北溯靈渠北岸東行,已折而稍北渡大溪,則湘水之本流也,上流已堰不通舟。既渡,又東〔有〕小溪,疏流若帶,舟道從之。蓋堰湘分水,既西注為漓,又東浚湘支以通舟楫,稍下複與江身合矣。支流之上,石橋曰接龍橋,橋南水灣為觀音閣,已離城二裏矣。又東南五裏,則湘水自南來,直逼石崖下。其崖突立南向,曰獅子寨。路循寨腳東溯溪入,已東北入山七裏,逾羊牯嶺,抵狀元峰下,內有鄧家村,俱鄧丞相之遺也。村南有靜室名回龍庵,遂托宿於其中。僧之號曰悟禪。
二十日天大亮吃飯。溯湘江往西走,五裏,向北到塔兒鋪,才離開湘江沿岸,已進入桂林府境內了。有座古塔,將要全部倒塌了。有個光華館,就是興安縣的釋站旅舍了。進入興安縣境內,古鬆時斷時續,不像全州境內那樣古鬆一山接一山如連雲天。十裏,到東橋鋪。五裏,到小宅,再次與湘江相遇。又走五裏,是瓦子鋪,又是十裏,到了興安縣城的五裏橋。橋下的流水繞過縣城北麵往西流去,兩岸砌著石塊,河中水流平緩而且不寬,這就是靈渠了,已經是漓江,湘江與漓江的分水處還在東麵三裏處。過橋進入北門枷城牆是環形的,縣衙門寂靜得好像佛寺,賣菜賣米的,僅有萬裏橋邊的幾家店鋪。在塔寺中燒火做飯。飯後,從橋北溯靈渠北岸往東走,不久稍向北渡過一條大溪,就是湘江的本流了,上遊已築起堤壩不通船。渡過江後,又在東麵有條小溪,稀疏的水流好像衣帶,船道順著這條小溪走。原來是築壩使湘江分流,既往西流注成為漓江,又在東邊疏通湘江的支流以便通舟船,稍微往下又與湘江主流會合了。支流之上,有座石橋叫接龍橋,橋南的水灣處是觀音閣,已離縣城二裏了。又向東南走五裏,就見湘江自南邊流來,直逼到石崖下。刀陌崖向南突兀而立,叫獅子寨,路沿獅子寨腳向東溯溪延伸,隨即往東北方入山中走七裏,越過羊枯嶺,到達狀元峰下,裏麵有個鄧家村,居民全是鄧垂相的後人。村南有處靜室叫回龍庵,便寄宿在庵中。僧人的法號叫悟禪。

二十一日,從庵右逾小山南一裏,至長衝,東逼狀元峰之麓。又一裏,至一尼庵,有尼焉。其夫方出耕,問登山道。先是,路人俱言,上茅塞,決不可登,獨此有盲僧,反詢客欲登大金峰、小金峰?蓋此處山之傑出者,俱以“金峰”名之。而狀元峰之左,有一峰片插,〔曰小金峰,〕亞於狀元,而峭削過之。蓋狀元高而尖圓,此峰薄而嶙峋,故有大、小之稱。二峰各〔有路,〕而草翳之。餘從庵後登溪壟,直東而上,二裏抵〔狀元、〕翠微之間,山削草合,蛇路伏深莽中。漸轉東北三裏,直上逾其東北嶺坳,望見其東大山層疊,其下溪盤穀嬙,即為麻川;其南層山,當是海陽東渡之脊;其北大山即裏山隈矣;其西即縣治,而西南海陽坪,其處山反藏伏也。坳北峰之下,即入九龍殿之峽。地名峽口,又曰錦霄。從坳南直躋峰頂,其峰甚狹而峭,凡七起伏,共南一裏而至狀元峰,則亭亭獨上矣。自其上西瞰湘源,東瞰麻川,俱在足底;南俯小金峰,北俯錦霄坳嶺,俱為兒孫行。但北麵九峰相連,而南與小金尚隔二峰,俱峭若中斷,不能飛渡,故路由其麓另上耳。聞此山為鄧丞相升雲處。其人不知何處,想是馬殷等僭(jiàn超越本分)竊之佐。土人言,其去朝數百裏,夜歸家而早入朝,皆在此頂。登雲山下即其家,至今猶俱鄧姓後。一疑其神異,遂誅而及其孥焉。頂北第三峰,有方石台如舡首,飛突淩空。舊傳有竹自崖端下垂拂拭,此旁箐亦有之,未見有獨長而異者。坐峰頂久之,以攜飯就筐分啖。已聞東南有雷聲,乃下,〔返回龍庵。〕
二十一日從庵右越過小山往南走一裏,來到長衝,向東逼近狀元峰的山麓。又行一裏,到了一座尼姑庵,有個尼姑在庵中。她丈夫正好出外耕種,打聽登山的路。這以前,路上的人都說,山上茅草阻塞,決然不能上登,唯獨此處有個瞎眼和尚,反而間客人想要登大金峰還是小金峰?原來此處的山凡是特異出眾的,全都用“金峰”來命名。而狀元峰的左側,有一座山峰呈片狀播著,叫小金峰、比狀元峰小,可峻峭陡削勝過狀元峰。大體上狀元峰高些而且又尖又圓,此峰薄些卻怪石嶙峋,故而有大、小的稱呼。二峰各有路可通,不過被草遮住了道路。我從庵後登上溪畔的土壟,一直向東而上,二裏抵達狀元峰、翠微峰之間,山勢陡削草叢密蔽,蛇形小路隱沒在深草叢中。逐漸轉向東北三裏,直接向上越過狀元峰東北的嶺坳,望見它東麵大山層層疊疊,山卞溪流盤繞在幽深的山穀中,這就是麻川;它南麵的層層山巒,應該是從海陽山向東延伸的山脊;它北麵的大山便是裏山限了;它的西邊就是縣城言而西南方是海陽坪,那地方的山反而低伏隱藏著。山坳北的山峰下,就是進入九龍殿的峽穀。〔地名叫峽口,又叫錦霄。〕從山坳南徑直登上峰頂,此峰十分狹窄而且陡峭,總計上下起伏七次,共往南走一裏就到了狀元峰,便獨自亭亭屹立在上了。從峰頂上西瞰湘江源頭,東瞰麻川,全在腳底;往南俯視小金峰,向北俯瞰錦霄坳嶺弓都是些兒孫輩。但北麵九座山峰相連,而南邊與小金峰還隔著兩座山峰,全很陡峭好似從中斷開,不能飛渡過去,所以路要另外從山麓上去。聽說此山是鄧垂相升天的地方。〔這個人不知是什麼地方的,推想是馬殷等人竊踞帝位時的輔佐官員。當地人說,他家離朝廷有數百裏,夜裏歸家而早晨入朝,都是在這個山頂。登雲山下就是他的家,至今仍全是姓鄧的後人。一說有人懷疑他的神異,便遭誅殺並殃及他的妻兒。〕峰頂北麵的第三座山峰,有處方形石台如像船頭,飛突淩空。舊時傳說有竹子從山崖頂端垂下來拂拭著,此地四旁的山警中也有這種竹子,未見有此等特別修妹而奇異的。坐在峰頂很久,拿出攜帶著的飯放在一個筐子上分了吃。不久聽見東南方有雷聲,這才下山,返回回龍庵。

二十二日,〔東行二裏,過九宮橋,逾小嶺,共二裏至錦霄,是為峽口。麻川江自南來,北出界首,截江以渡,江深沒股。麻川至此破山出,名七裏峽,下又破山出,名五裏峽。錦霄在其中,為陸行口。過江,溯東夾之溪入。三裏,登山脊,至九龍廟,南北東皆崇山逼夾,南麓即所溯溪之北麓,溪聲甚厲。遂下山,過觀音閣,支流分環閣四麵,惟南麵石堰僅通水,東西北則舟上下俱繞之,惜閣小不稱。閣東度石橋,循分支西岸,溯流一裏,至分水塘。塘以巨石橫絕中流,南北連亙以斷江身,隻以小穴泄餘波,由塘南分湘入漓,塘之北,即浚湘為支,以通湘舟於觀音閣前者也。遂刺舟南渡分漓口,入分水廟。西二裏,抵興安南門。出城,西三裏,抵三裏橋。橋跨靈渠,渠至此細流成涓,石底嶙峋。時巨舫鱗次,以箔竹簾子阻水,俟水稍厚,則去箔放舟焉。〕宿隱山寺。
二十二日往東行二裏,走過九宮橋,越過小嶺,共二裏路來到錦霄,這是峽口。麻川江自南流來,往北流出界首,橫江而渡,江水深沒大腿。麻川江流到此地破山而出,名叫七裏峽;往下又破山而出,名叫五裏峽。錦霄在兩段峽穀之間,是走陸路的通道口。過了江,溯東麵夾穀的溪流深入。三裏,登上山脊,來到九龍廟,南、北、東三麵都是高山緊逼相夾,南麓就是所溯溪流北麵的山麓,溪水聲十分凶猛。於是下山,路過觀音閣,湘江的支流分別環繞在閣的四麵,隻有南麵是石壩僅能通過流水,閣的東、西、北三麵都有船隻上下來往繞著閣走,可惜閣太小不相稱。從觀音閣向東過了石橋,沿著分出的支流的西岸,溯流走一裏,到分水塘。分水塘用巨石塊橫截中流,南北綿亙相連用來截斷江流,隻用一個小穴來排泄多餘的塘水,在水塘南把湘江分流引人漓江;水塘的北麵,疏挖湘江成為支流,以便使湘江的船隻通到觀音閣前的河道。於是撐船向南渡過分漓口,進入分水廟。西行二裏,抵達米安縣城南門、出城後,往西三裏,到達三裏橋。橋跨靈渠上,渠水到此成為滑涓細流,渠底石骨嶙峋。此時巨舟鱗次櫛比,用竹箔攔水,等待水稍深一些,就撤去竹箔放船通行。住宿在隱山寺。

二十三日,晨起大雨,飯後少歇。〔橋西有金鼎山。山為老龍脊,由此至興安,南轉海陽,雖為史祿鑿山分漓水,而橋下有石底,水不滿尺,終不能損其大脊也。上一裏至頂,頂大止丈許;惟南麵群巒紛叢嵐霧中,若聚米,若流火,俯瞰其出沒甚近。下至三裏橋西,隨靈渠西南去。已而渠漸直南,路益西,路右石山叢立。雨中回眺,共十裏,已透金鼎所望亂山堆疊中,穿根盤壑,多回曲,無升降。又三裏為蘇一坪,東有岐可達乳洞。予先西趨嚴關,共二裏而出隘口。東西兩石山駢峙,路出其下,若門中辟,傍裂穴如圭,梯崖入其中,不甚敞,空合如蓮瓣。坐觀行旅,紛紛遝遝。返由蘇一坪東南行一裏,溯靈渠東北上,一溪東自乳洞夾注為清水,乃東渡靈渠。四裏,過大岩堰。渡堰東石橋,轉入山南,小石山分岐立路口,洞岈然南向。遂西向隨溪入,二裏至董田巨村。洞即在其北一裏,日暮不及登,乃趨東山入隱山寺。〕出步寺後,見南向有洞,其門高懸,水由下出,西與乳洞北流之水合,從西北山腋破壁而出大岩堰焉。時日色尚高,亟縛炬從寺右入洞。攀石崖而上,其石峭削,圮側下垂,淵壁若裂,水不甚湧而渾,探其暗處,水石粗混,無可著足。出而返寺,濯足於崖外合流處,晚餐而臥。
二十三日早晨起來天下大雨,飯後稍作休息。橋西有座金鼎山。此山是主脈,由此地臀興安,往南轉到海陽山,雖然被史祿鑿山分流到漓江,但因橋下有石底、水不滿一尺,終歸不能損傷此山的主脊。上走一裏來到山頂,山頂大處隻有一丈左右,唯有南麵成群的山巒和紛雜的叢林隱現在山間的霧氣之中,如堆積在一起的米粒,似流動的火花,俯瞰它們的出沒之處很近。下行到三裏橋西,順著靈渠向西南走去。不久靈渠漸漸轉向正南,路越來越向西,路右的石山叢雜矗立。雨中回頭眺望,共走了十裏,已穿過金鼎山而到了雜亂堆疊的群:ilJ之中、穿過山腳,盤繞在壑穀中,曲曲折折很多,役有上下。又行三裏是蘇一坪,東邊有岔道可到達乳洞。.我先要趕去嚴關,共走二裏就出了隘口。東西兩座石山對峙,路經過山下,好像中央辟開一道門,兩旁裂開的洞穴形如玉圭,踩著山崖走入其中,裂穴不怎麼寬敞,空合如同蓮花的花舞。坐在洞中觀看過往的旅客,紛至遝來。返回來由蘇一坪向東南行一裏,溯靈渠往東北上行,一條溪水從東邊自乳洞流來與靈渠相夾,這是清水溪妥於是向東渡過靈渠。四裏,經過大石堰。過了堪東的石橋,轉入山南,有座小石山立在岔道分並的路口,山洞向南,十分深邃。子是向西隨著溪流進去,二裏到董田,是個大村子。山洞就在村北一裏處,因天晚來不及上登,隻好趕到東山進了隱山寺。出外在寺後散步,見到向南的地方有洞,洞口高懸,水從下邊流出,往西與乳洞向北流的水合流,從西北方的山腰上衝破崖壁流到大岩堰。此時天色還早,急忙綁了火把從寺後進洞。攀著石崖而上,那崖石峻峭陡削,倒斜下垂,石壁下的深栩好像洲道裂縫,水勢不怎麼洶湧卻渾濁,探了探水中昏暗之處,水中石塊粗大混雜,無處可播足。出來後返回寺中,在山崖外合流之處洗腳,吃過晚餐就睡下。

二十四日,晨起雨不止,飯後以火炬數枚,僧負而導之。一裏至董田,又北一裏,至〔乳岩〕下洞、中洞、上洞。雨中返寺午飯。雨愈大,遂止不行。
二十四日早晨起床雨不停,飯後拿了幾個火把,由僧人背著領路。二裏路來到董田,又往北一裏,到了乳岩的下洞、中洞、上洞。雨中返回寺中吃午飯。雨更大了,就住下來不再走。

二十五日,天色霧甚,晨餐後仍向東行。一裏,出山口,支峰兀立處,其上〔有〕庵,草翳無人,非觀音岩也。從庵左先循其上崖而東,崖危草沒,靜聞不能從,令守行囊於石畔。餘攀隙披窾處而入,轉崖之東,則兩壁裂而成門,〔內裁一線剖,宛轉嵌漏。〕其內上夾參九天,或合或離,俱不過咫尺;下夾墜九淵,或幹或水,俱憑臨數丈。夾半兩崖俱有痕,踐足而入,肩倚隔崖,足踐線痕,手攀石竅,無隕墜之慮。直進五六丈,夾轉而東,由支峰坳脊北望,見觀音崖在對崖,亦幽峭可喜。昨來時從其前盤山而轉,惜未一入。今不能愈北也。下山,東南行田塍間,水漫沒岸。三裏,有南而北小水,急脫下衣,涉其東,溯之南。又二裏,為秀塘,轉而西南行,複涉溪而北,循山麓行。二裏,又一澗自北山夾中出,涉其南,又循一溪西來入,即西嶺之溪也。三裏,越溪南,登下西嶺,入口甚隘,而內有平疇,西村落焉。西南上嶺,又二裏而逾上西嶺,嶺東複得坪焉。有數家在深竹中,飯於村嫗。又西南平上二裏,乃東逾一坳,始東下二裏,為開洲,則湘之西岸也。溯湘南行五裏,複入岡陀,為東劉村。又五裏為西劉村,有水自西穀東入湘。又西南三裏為土橋,又二裏大豐橋,俱有水東注於湘。又逾嶺二裏,宿於唐彙田。〔東有大山巋然出東界上者,曰赤耳山。)
二十五日天色十分晴朗,早餐後仍向東走。一裏,走出山口,一座獨峰突兀而立,峰上有座寺庵,深草密蔽,沒有人住,不是觀音岩。從庵左先沿寺庵上方的山崖往東走,山崖高聳,深草沒路,靜聞不能跟隨,就叫他在石畔守行李。我攀著石縫鑽過空處進去乍轉到山崖的東麵,就見兩麵石壁裂成門,裏麵剖開一線,曲折通透。其上夾穀上參九霄雲天,或合或離,都不過有咫尺;下夾穀墜入九重深淵,或幹或濕,全都憑臨數丈深。夾穀半腰上兩側的崖璧上都有裂痕,把腳踩進去,兩肩緊靠分開的崖壁,腳踏著線一樣的裂痕,手攀著石孔,沒有墜落下去的擔憂。一直進去五六丈,夾穀轉向東,從獨峰的坳脊往北望去,見到觀音崖在對麵的山崖上,也是幽深陡峭令人喜愛。昨天來時從它前麵繞著山轉,可惜未能進去一次,今天不能再往北走了。下山,往東南行走在田野間,水漫出來淹沒了溪岸毛三裏,有條由南往北的小河,急忙脫了褲子,涉到河東岸,溯流往南走。又行二裏,是秀塘,轉向西南行,再次涉溪向北行,沿山麓走‘二裏路,又一條山澗從北山夾穀中流出來,涉到澗南,又順一條西來的溪流進去,這就是源於西嶺的溪流了。三裏,過到溪南,登上下西嶺,入口處十分狹窄,可裏麵有平坦的田野,西邊有村落。從西南上嶺,又走二裏便越過上西嶺,嶺東又見到一塊平地。有幾戶人家在深竹叢中,在村婦家中吃了飯‘又往西南平緩地上走二裏,就向東越過一個山坳,這才往東下山二裏,是開洲,就是湘江的西岸了。溯湘江往南行五裏,再次走入起伏的山岡間,是東劉村。又走五裏是西劉村,有水流自西邊的山穀中往東流入湘江。又向西南三裏是土橋,又走二裏是大豐橋,兩處都有水流向東注入湘江,又越嶺走了二裏,住宿在唐彙田。東麵有座大山巋然出現在東境上的,叫赤耳山。

二十六日,晨餐後,日色霽甚。南溯湘流二裏,渡一溪為太平堡,有堡、有營兵焉。〔東西〕山至是開而成巨塢,〔小石峰一帶,駢立湘水東。〕又南二裏,曰劉田。又南二裏,曰白龍橋。又三裏,逾一小嶺,曰牛欄。二裏,張村。又一裏至廟角,飯於雙泉寺,其南即靈川界。又南二裏,東南岐路入山,其東高峰片聳,曰白麵山。又南二裏,渡一橋,湘水之有橋自〔此〕。循左山行,南二裏,為田心寺。又南一裏,古龍王廟。又南一裏,有一石峰峙立東西兩界之中,曰海陽山。有海龍庵,在峰南石崖之半。海龍庵已為臨桂界。海龍堡在西南一裏,東入山五裏為季陵,西十五裏,過西嶺背為龍口橋,東北五裏讀書岩、白麵山,西北十五裏廟角,南五裏江彙。先是,望白麵山南諸峭峰甚奇,問知其下有讀書岩,而急於海陽,遂南入古殿,以瓦磨墨錄其碑。抵海龍虎,日已薄崦嵫,急卸行李於中。乃下山,自東麓〔二洞門〕繞北至西,入龍母廟,已圮。即從流水中行,轉南,水遂成彙,深者沒股。庵下石崖壁立,下臨深塘。由塘南水中行,轉東登山。入庵,衣褌褲子俱濕,急晚餐而臥以褻衣內衣。是庵始有佛燈。
二十六日早餐後,天色十分晴朗。向南溯湘江江流走二裏,渡過一溪,是太平堡,有城堡,有兵營。東西兩麵的山到這裏開闊起來,成為巨大的山塢,一列小石峰似帶子一樣,並立在湘江東岸。又往南二裏,叫做劉田。又向南二裏,叫白龍橋。又走三裏,越過一道小嶺獷叫牛欄。二裏,到張村。又一裏到廟角,在雙泉寺吃飯,寺南就是靈川縣的轄地。又南二裏,沿東南方的岔路進山,路東高峰呈片狀高聳,叫做白麵山。又往南行二裏,過一座橋,湘江上有橋從這裏開始。沿左麵的山走,向南二裏,是田心寺。又向南一裏,到古龍王廟。又南走一裏,有一座石峰獨立在東麵兩境之中,叫做海陽山;有個海龍庵,在峰南石崖的半腰上。海龍庵已在臨桂縣境內。海龍堡在西南一裏處,向東進山五裏是季陵,往西十五裏越過西嶺的山背是龍口橋,往東北五裏是讀書岩、白麵山,西北十五裏是廟角,南邊五裏是江彙,這以前,望見白麵山南麵陡峭的群峰非常奇特,間知峰下有個讀書岩,可急於去海陽山,便向南進入古殿中,以瓦片磨墨抄錄殿中的碑文。到達海龍庵時,落日已迫近西山,急忙把行李卸在庵中。於是下山,從東麓的兩個洞口繞過北麵來到西麓,進人龍母廟,廟已經倒塌了。立即從流水中前行,轉向南,水就彙成一股,深處淹沒了大腿。庵下方石崖壁立,下臨深塘。由水塘南的水中行走、,轉向東登山。進入庵中,衣服褲子都濕了,急忙吃了晚餐穿著內衣睡下。〔此庵才開始有佛燈。〕

〔海陽山俱崆峒通空洞貯水。水門二:南平,西出甚急。東旱門二,下一二尺,即水彙其中,深者五六尺。山南水塘有細流,東源季陵亦下此。則此山尚在過脊北,水俱北流,惟為湘源也,漓源尚在海陽西西嶺角。〕
海陽山山腹中全空洞貯滿了水。水洞口有兩個:南麵的水勢平緩,西邊的水流出十分湍急。東麵有兩個旱洞口,下去一二尺,就有水彙積在洞中,深處有五六尺。山南麵的水塘有條細細的水流,東麵季陵的源頭也下流到此處。那麼此山還在延伸而過的山脊的北麵,水全往北流去,這是湘江的源頭。漓江的源頭還在海陽山西邊的西嶺角。

二十七日曉起,天色仍霽,亟飯。從東北二裏,田心寺,又一裏,東入山,又一裏,渡雙溪橋。又東一裏,望一尖峰而登。其峰在白麵之西,高不及白麵,而聳立如建標累塔,途人俱指讀書岩在其半,竟望之而趨。及登嶺北坳,望山下水反自北而南,其北皆山岡繚繞,疑無容留處,意水必出洞間。時銳急切於登山,第望高而趨,已而路斷,攀崖挽棘而上。一裏,透石崖之巔,心知已誤,而貪於涉巔,反自快也。振衣出棘刺中,又捫崖直上,遂出其巔。東望白麵,可與平揖;南攬巾子,如為對談。久之,仍下北嶺之坳,由棘中循崖南轉,捫隙踐塊而上,得峰腰一洞,南向岈然,其內又西裂天窟,吐納日月,蕩漾雲霞,以為讀書之岩必此無疑;但其內平入三四丈,輒漸隘漸不容身,而其下路複蔽塞,心以為疑。出洞門,望洞左削崖萬丈,插霄臨淵,上有一石飛突垂空,極似一巨鼠飛空下騰,首背宛然,然無路可捫。逐下南麓。回眺巨鼠之下,其崖懸亙,古溜間駁,疑讀書岩尚當在彼,複強靜聞緣舊路再登。至洞門,覓路無從,乃裂棘攀條,梯懸石而登,直至巨鼠崖之下。仰望崖下,又有二小鼠下垂,其巨鼠自下望之,睜目張牙,變成獰麵,又如貓之騰空逐前二小鼠者。崖腰有一線微痕可以著足,而下〔仍峭壁。又東有巨擘一雙作接引狀,手背拇指,分合都辨。至其處,山腋痕絕不可前。乃從舊路〕下至南麓,誇耕者已得讀書岩之勝。耕者雲:“岩尚在嶺坳之西,當從嶺西下,不當從嶺東上也。”乃從麓西溯澗而北,則前所涉溪果從洞中出,而非從澗來者。望讀書岩在水洞上,急登之。其洞西向,高而不廣,其內垂柱擎蓋,駢筍懸蓮,分門列戶,頗幻而巧。三丈之內,即轉而北下,墜深墨黑,不可俯視,豈與下水洞通那?洞內左壁,有宋人馬姓為秦景光大書“讀書岩”三隸字。其下又有一洞,門張而中淺,又非出水者。水從讀書岩下石穴湧出,水與口平,第見急流湧溪,不見洞門也。時已薄午,欲登白麵,望之已得其梗概,恐日暮途窮,不遑升堂入室,遂遵白麵西麓而南。二裏,過白源山,又二裏過季陵路口,始轉而西。一裏,隨山脈登海陽庵,飯而後行,已下午矣。
二十七白拂曉起床,天色仍然晴朗,急忙吃了飯。從東北方向走二裏,到田心寺,又是一裏,向東進山,又一裏,越過雙溪橋。又往東一裏,望著一座尖尖的山峰上登。這座山峰在白麵山的西麵,高處趕不上白麵山,可聳立著如同豎起的標杆和層層相疊的高塔,路上的人都指點讀書岩在這座山峰的半腰間,竟然望著它快步趕去。登到嶺北的山坳,望見山下的水流反而自北往南流,水流北麵都是山岡繚繞,懷疑沒有水容留之處,意料水流必定是從洞中流出來的。當時急切想登山,隻管望著高處趕路,很快路斷了,攀著山崖抓著荊棘何上爬。一裏路,鑽到石崖的頂端,心知走錯了路,但貪戀於爬上峰頂,反而感到很痛快。從荊棘叢中走出抖了抖衣服,又抓住石崖一直上登,便到了峰頂。東望白麵山,可以和它平起平坐;向南觀覽巾子嶺,好像是在相對交談。很久之後,仍舊下到北嶺的山坳,由荊棘中沿著山崖向南轉,摸著石縫踏著石塊而上,在山峰半腰找到一個山洞,洞口向南,十分深邃,洞內又在西邊裂開一窟窿露出天空,吞吐日月,蕩漾雲霞,以為讀書岩必定是這裏無疑了;但洞內平平進去三四丈,就逐漸狹窄起來,容不下身,而且那下邊的路又被遮蔽堵塞了,心裏感到很疑惑。出了洞口,望見洞左陡削的萬丈懸崖,上插雲霄,下臨深淵,上方有一塊岩石飛突而出,垂在空中,極似一隻巨鼠飛空下躍,頭部背部都很逼真,然而無路可以摸到那裏。於是下到南邊的山麓,回頭眺望巨鼠之下,那裏的山崖懸空橫亙,石壁間陳舊的水跡斑斑駁駁,懷疑讀書岩還是應該在那裏,重又強迫靜聞沿原路再次上登。到了洞上,無從找到路,於是分開荊棘抓住枝條,踩著懸空的岩石往上登,直到巨鼠狀的懸崖之下。仰望懸崖下方,又有兩塊如小鼠的岩石下垂,那隻巨鼠岩從下麵去望它,睜大眼睛,張著牙齒,變成猙獰的麵孔,又像是貓在騰空追逐前邊兩隻小老鼠的樣子。崖壁半腰上有一線細微的裂痕可以踏腳,而下方仍是峭壁。又在東邊有塊如一雙巨手的岩石作出指路的姿式,手背和拇指,分開合攏的樣子都可分辨出來。來到那地方,山腰上的裂痕斷了不能前走。於是從原路下到南麓,向耕地的人誇耀已找到讀書岩的勝境了。耕地的人說:“讀書岩還在山嶺坳的西邊,應當從嶺西下去,不應該從嶺東上去的。”於是從山麓向西溯山澗往北走,就見先前涉過的溪流果然從洞中流出來,而不是從山澗裏流來的。望見讀書岩在水洞上方,急忙登上洞。此洞向西,租高卻不寬.,洞內石柱下垂如傘蓋高舉,石筍驕列蓮花懸垂,分門列戶,十分奇幻而精巧。三丈之內,就向北轉下去,深墜下去,墨黑一片,不可俯視,莫非是與下邊的水洞相通嗎?洞內左壁上,有個姓馬的宋代人為秦景光寫了“讀書岩”三個隸書大字。字下邊又有戶洞,洞口大張可洞很淺,又不是出水的洞。水從讀書岩下邊的石穴中湧出,水與洞口平齊,隻見急流湧入溪中,望不見洞口。此時已接近中午,本打算去登白麵山,遠望它已得知它的梗概,擔心天黑找不到路,顧不上更進一步考察了,便沿著白麵山西麓往南走。二裏,路過白源山,又行二裏經過季陵的路口,開始轉向西走。一裏,順山脈登上海陽庵,吃飯之後動身,已是下午了。

由海陽山東南過季陵東下,入堂溪橋,遂由塘南循過脊西行,一裏,為海陽堡。由堡西南行,則堡前又分山一支南下,與西山夾而成兩界,水俱淙淙南下矣。隨下一裏,則西穀中裂,水破峽而出,又羅姑與西嶺夾而成流〔者,皆為漓水源矣。〕越之,循水西南下三裏,為江彙。於是水注而南,路轉而西,遂西逾一嶺,一裏,登嶺坳。三裏,西循嶺上行,忽有水自東南下搗成澗,路隨之下。又一裏,直墜澗底。越橋南,其水自橋下複搗峽中,路不能隨。複逾嶺一裏,乃出山口,又西南行平疇中,二裏,抵澗上。〔西有銀燭山,尖削特聳,東南則石崖正扼水口也。〕乃止宿於黃姓家。
從海陽山東南路過季陵向東下行,走到堂溪橋,於是由水塘南邊沿延伸過去的山脊往西行,一裏,是海陽堡。由海陽堡向西南行,就見堡前又分出一支山脈向南下延,與西麵的山相夾而立成為兩邊的分界,水流全都徐棕地往南流下去了。隨著水流下山一裏,就見西麵山穀從中裂開,水流衝破山峽流出來,又有羅姑山與西嶺相夾形成的水流,都是漓江的源頭。越過水流,沿著流水向西南下走三裏,是江彙。到了這裏水流往南流注,路轉向西走,於是往西越過一嶺,一裏,登上嶺坳。三裏,向西沿著嶺上走,忽然有流水自東南下搗形成山澗,路隨著山澗下行。又走一裏,一直下墜到澗底。過到橋南,那條水流從橋下又一次下搗到峽中,路不能再跟著它走。又翻過山嶺走一裏,這才走出山口,又向西南行走在平曠的田野中,二裏,抵達澗上。西邊有座銀燭山,尖削獨聳,東南方則有石崖正好扼住河口。於是停下來住在姓黃的人家。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