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二十二日,由北城外曆鳳凰山北麓,經北門,二裏,過黃備橋。橋架曹溪之上。西北行十裏,溯溪至元口。又五裏至官莊前,西南渡溪,又十裏至陳坊。北渡小木橋,為曹山寺道。遂令顧仆同擔夫西至樂安之流坑,餘與靜聞攜被襆,渡橋沿小溪入。五裏,為獅子口。由回龍洞而入山隘,即曹山也。其內環峰凹辟,平疇一圍,地圓整如砥,山環繞如城,水流其間。自回龍口而南下陳坊,又東下宜黃,交鎖曲折,亦此中一洞天,為丹霞、麻姑之類也。初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後加“草”、加“點”,名荷玉山。唐本寂禪師禮曹溪回,始易名曹山。宋賜額寶積寺,毀於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基田俱屬縉紳。茲有名僧曰觀心,將興複焉。觀心,宜黃人,向駐錫豐城,通儒釋之淵微發生及發展,兼詩文之玄著。餘一至,即有針芥之合指性情契合,設供篝燈,談至丙夜,猶不肯就寢,曰:“恨相見之晚也。”先是,餘午至,留飯後即謂餘曰:“知君誌在煙霞,此中尚有異境,曹山舊跡,不足觀也。”
二十二日由北城外順鳳凰山北麓而行,經過北門,走二裏,越過黃備橋。〔此橋架在曹溪上。〕往西北行十裏,溯一條溪流到了元口。又走五裏到官莊前,往西南渡過溪流,又走十裏到陳坊‘從陳坊往北越過小木橋,是去曹山寺的路。於是叫顧仆同擔夫往西先到樂安縣的流坑等候,我和靜聞攜帶著被袋,越過橋沿小溪進去。走五裏,為獅子口。由回龍洞進人山隘中,就是曹山。山裏峰巒回環,中間凹陷,形成一塊平地,平地圓而齊整,如同磨刀石,山峰環繞在周圍好似一道城牆,水流淌在其間。從回龍洞口往南下到陳坊,又東下宜黃縣城,交錯盤結,也別有洞天,如同丹霞山、麻姑山一樣。最初因為何、王兩姓居住在此地而叫何王山,後分別加了“草”字頭和丫點,名叫荷玉山。唐代本寂禪師到曹溪禮拜回來後,才改名為曹山,宋朝賜給“寶積寺”的匾額,明嘉靖丙戌年被毀壞,寺基和田產都轉屬官宦。現有個名僧叫觀心,打算興複寺廟。觀心是宜黃人,以前住留在豐城縣,精通儒佛兩家的高深義理,又懂得詩詞文章的奧妙。我一到曹山,就與他性情契合,晚上他準備了夜點,挑燈與我長談到三更,還不肯就寢,他說:“遺憾的是我倆相見太晚了。”這之前,我中午到達時,他留我們吃飯後就對我說:“我知道您的誌向在於遊曆煙雲霞雨、名山勝水,這地方還有風景更奇異的境地,曹山的舊時遺跡,不值得觀覽。”

二十三日,早聞雨聲。飯而別觀心,出曹山,而雨絲絲下。三裏至陳坊木橋,仍西從大道。溯溪二裏,過鵬風橋。溪南自山來,路西折逾小嶺。又三裏,複西渡溪之上流,曰接龍橋。蓋溪自曹山後嶺北山峽而來,南下而轉至鵬風橋者,此流尚細,而宜黃、崇仁之界,因逾接龍橋而西,即為崇之東南境。從此入山共三裏,逾大霍嶺,直逼龍骨山下。又二裏,逾骨嶺,水猶東注。又三裏,下襆頭嶺,水始西流。又四裏至純鄉,則一溪自南而北矣。渡溪橋是為純鄉村,有居民頗眾。隨水西二裏,北下為崇仁道。南循小水一裏,西登幹岡嶺,嶺頗峻,逾嶺而下,純西南行矣。十裏,至廖莊橋,有溪自南而北,其大與純鄉之溪並,東北流,當與純溪同下崇仁者也。又西五裏,過練樹橋,橋跨巴溪之上。又西過坳上,蓋南來之脈北過相山者也。其東水下練樹橋為小巴溪,西水下雙溪橋為大巴溪,俱合於罕滸,北即峙為相山,高峙朱碧街之北。再西即為芙蓉山。芙蓉尖峭而相山屏列,俱崇仁西南之巨擘也。自練樹橋又五裏而至朱碧街。其地在崇仁南百餘裏,南五十裏為大華山,西南三十裏為樂安縣。
二十三日清早聽到雨聲。飯後辭別觀心,走出曹山,絲絲細雨不停地下著。走三裏到陳坊木橋,仍舊往西順大路行。溯溪走二裏,越過鵬風橋。溪從南麵山中流來,路折往西翻越一座小山嶺。又走三裏,又往西越過那條溪水的上遊,溪上的橋叫接龍橋。此溪大概就是從曹山後邊山嶺北麵的山峽中流出來,南下折到鵬風橋的那條,此處水流還細小,但它是宜黃縣和崇仁縣的分界,於是跨過接龍橋往西,就是崇仁縣的東南境了。從這裏進入山中共三裏,越過大霍嶺,直逼龍骨山下。又走二裏,翻過龍骨嶺,水仍然流往東。又走三裏,下了蹼頭嶺,水才往西流。又走四裏到純鄉,見一條溪水從南往北流來。越過溪上的橋就是純鄉村,村中居民很多。沿溪水西行二裏,往北下去是到崇仁縣城的路。向南順一條小水走一裏,往西登上幹岡嶺,此嶺很峻峭,越嶺而下,就是一直向西南方向行了。走十裏,到廖莊橋,有條溪水自南往北流,大處和純鄉的那條一樣,它往東北流去,應當是和純溪一同流下崇仁縣去的。又往西五裏,跨過練樹橋,橋橫架在巴溪上。又往西經過坳上,它大概是南來的山脈往北延伸到相山間的地方。山坳東麵的水流下練樹橋後為小巴溪,西麵的水流下雙溪橋後為大巴溪,它們彙合在罕滸,山坳北麵就聳起為相山,它高聳在朱碧街北邊。再往西就是芙蓉山。芙容山尖峭而相山如屏障橫列,它們都是崇仁縣西南境的大山。從練樹橋又走五裏為朱碧街。此地在崇仁縣城南邊一百多裏,南邊五十裏為大華山,西南邊三十裏為樂安縣城。

二十四日,昧爽黎明,從朱碧西南行,月正中天。二裏為雙溪橋。二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俱會於橋北,透橋東南去。路從西南,又一裏為玄壇廟橋。其水自西而東,乃芙蓉西南之流,當亦東會雙溪而下罕滸入巴溪者也。過溪南一裏,越雷公嶺,有溪自南而西北去。下嶺即東南溯溪,一裏為雷公場,又南三裏為深坑。又東南二裏為石腦,上有橋曰崑kǖn陽橋。又南三裏曰雙湛橋,又二裏曰趙橋,又五裏曰橫岡,又五裏越一嶺,曰趙公嶺。自石腦來十五裏,其嶺坦而長,蓋東自華蓋山度脊,而西經樂安,而北轉進賢,為江西省城之脈者也。嶺北水繞雷公而西北下崇仁,嶺南水由大陂而下永豐、吉水者也。下嶺,山隘漸辟,其內塢曰白麻插,水雖西流樂安、永豐,而地猶屬崇仁;其外岡曰崇仁仙觀,則樂安之界也。由白麻插循左山東南行,三裏至大坪墅,轉而東向入山。又二裏,東至一天門,有澗西注石橋下,從此遂躡級上登。一裏至舊一天門,有二小溪,一自東南,一自東北,合於石屋之上。從此俱峻阪懸級。又七裏至二天門,逐兩度過脊之阪,俱狹若堵牆。於是東北繞三峰之陰北,共七裏而登華蓋之頂,謁三仙焉。蓋華蓋三峰並列,而中峰稍遜,西為著棋,東為華蓋。路由西峰而登,其陽南甚削,故取道於陰。華蓋之上,諸道房如峰窩駕空,簇繞仙殿,旁無餘地,無可眺舒。飯於道士陳雲所房,亟登著棋,四眺形勝。其北正與相山對,而西南則中華山欲與頡頏下,東與南俱有崇嶂,而道士不能名,然皆不能與華蓋抗也。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裏,東去宜黃亦百二十裏,西去樂安止三十裏,〔西南一百裏至永豐,〕東南至寧都則二百餘裏焉。餘自建昌,宜取道磁龜,則直西而至;自宜黃,宜取道石蛩從雲封寺,亦直西而至;今由朱碧,則迂而北,環而西,轉而東向入山,然取道雖迂五十裏,而得北遊曹山洞石,亦不為恨也。下山十五裏,至三天門,渡石橋而南,遂西南向落日趨。五裏過崇仙觀。又三裏越韜嶺,是為樂安界。又西南三裏,渡一溪橋。又四裏,溪西轉出大陂,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時日已暮,遂宿大陂。
二十四日黎明時,從朱碧街往西南行,明月當空。走二裏為雙溪橋。有兩條小溪,一條從東北來,一條從西北來,彙合在橋北麵,穿過橋往東南流備路從橋西南走。又行一裏為玄壇廟橋。橋下的水自西往東流,它是芙容山西南麵的水,應當也是流往東彙合雙溪而流下罕滸注入巴溪的水流。鍍過溪往南一裏,翻越雷公嶺,有條溪水從南往西北流去。下了嶺便溯溪往東南走,一裏為雷公場,又往南三裏為深坑。又往東南走二裏為石腦,石腦上麵有座橋叫昆陽橋。又往南走三裏叫雙湛橋,又走二裏叫趙橋,又走五裏叫橫岡,又走五裏翻越一座山嶺,那嶺叫趙公嶺。從石腦過來的十五裏中,山嶺平坦而且長,嶺脊大概從東麵的華蓋山越過來,往西經過樂安縣,又往北折入進賢縣,成為江西省城主山脈。嶺北的水繞過雷公嶺往西北流下崇仁縣,嶺南的水從大破流下永豐、吉安兩.縣。走下嶺,山隘逐漸開闊,山隘中的山塢叫白麻插,塢中的水雖往西流入樂安縣和永豐縣,但地仍隸屬崇仁縣;山隘外的山岡叫崇仁仙觀,它是樂安縣的縣界。從白麻插順左邊的山往東南走,三裏到大坪墅,然後折往東進入山中。又走二裏,往東到達一天門,有條山澗水向西注入一座石橋下,從此處起便踏著石級往上登。爬一裏到達舊一天門,有兩條小溪,一條從東南流來,一條從東北流來,彙合在石屋子上邊。從此處起都是在陡峻的山坡上懸置石瞪。又攀七裏到二天門,於是兩次越過山脊穿越過去的山坡,那山坡都窄得如一堵牆。過山坡後往東北繞著三座山峰的北麵而行,共七裏登上山頂,在山頂拜渴了三仙的像。華蓋山三座山峰並列,中間那座稍低,西麵為著棋峰,東麵為華蓋峰。上山頂的路從西麵那座山峰攀登,它的南麵很陡,所以我們取道北麵。華蓋峰上,眾多道士住的小屋如同蜂窩架在空中,簇繞著仙殿,旁邊無空地,沒辦法舒心地遠眺。在道士陳雲所的房中吃了飯,便趕忙登上著棋峰,四下眺望周圍山川勝跡。它北麵與相山對著,西南麵則像是要和中華山抗衡,東麵與南麵都有高峻的屏障似的山峰,道士不能說出它們的名稱,但它們都不能與華蓋山比高低。此山在崇仁縣南一百二十裏,東麵距宜黃縣也是一百二十裏,西麵離樂安縣隻有三十裏,往西南去一百裏到永豐縣,往東南到寧都縣卻有二百多裏。我從建昌府來,應取道磁龜,那就可以直往西到達此處;從宜黃縣城來,應取道石蟄從雲封寺走,也可以直往西到達這裏;現由朱碧街走,則折往北麵,繞往西麵,才轉往東進入山中,然而所走道路雖然繞了五十裏,但能夠往北遊覽曹山的洞穴峰石,也不算遺憾。朝山下走十五裏,到三天門,越過石橋往南,便向西南朝著落日的方向急奔。五裏經過崇仙觀。又走三裏翻過韜嶺,那裏是樂安縣界。又往西南走三裏,越過溪上的一座橋。又走四裏,溪流向西繞出大破,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溪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當時已經傍晚,於是投宿在大破。

二十五日,是日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西南五裏為藥臘。又五裏為曾田,其處村居甚盛,而曾氏為最,家廟祀宗聖公孔子之弟子曾參。從此轉而南,渡溪入山,乃中華山之西北麓支山也。中華在華蓋西南三十裏,從藥臘來循其陰西行,至是乃越而轉其西北。又三裏為饅頭山,見溪邊橫石臨流,因與靜聞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及起而行,回顧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為架壑之石也。餘之從樂安道,初覽其《誌》,知其城西四十裏有天生石梁,其側有石轉運,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為與石橋無緣;而不意複得此石,雖溪小石低,已見“天生”一斑。且其東北亦有石懸豎道旁,上如卓錐,下細若莖,恐亦石橋轉運之類矣。又南一裏為黃漢。又南逾一小嶺,一裏是為簡上,為中華之西南穀矣。從此婉轉山坑,漸次而登,五裏,上荷樹嶺,上有瞻雲亭。蓋嶺之東北為中華,嶺之西南為雪華,此其過脈之脊雲。逾嶺南下二裏,至坑底,有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會而南。三裏,出源裏橋。又三裏則大溪自東而西,渡長木橋至溪南,是為流坑。其處闤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大溪之水東五十裏自郎嶺而來,又東過大樹嶺,為寧都界,合太華、中華東南之水至此,西八裏至烏江,又合黃漠之水南下永豐焉。是日午至流坑,水涸無舟,又西八裏,宿於烏江溪南之茶園。
二十五日這天是冬至,早晨異常寒冷,太陽出來後才出發。往西南走五裏為藥臘。又走五裏為曾田,那裏村莊中居民很多,而姓曾的最多,曾氏祖廟中祭祀宗聖公曾參。從曾田轉往南,渡過溪水進入山中,那山是中華山西北麓的一個分支。中華山在華蓋山西南三十裏,從藥臘來順著它的北麵往西行,到這裏才越過山轉到它的西北麵。又走三裏為饅頭山,見溪邊橫臥著的石頭下臨水流,於是和靜聞屈膝張足坐到那石頭上爹但不知道溪流就是從石頭下麵穿出去的。等起身出發,回頭見溪流正好穿過石頭流出來,才知石頭是橫架在溝穀上的。我之所以從樂安縣走,是因開初閱覽縣誌時,得知縣城西麵四十裏有座天生石橋,它側麵有塊石頭循環旋轉,所以欣然想前往觀看;到這裏路已走朝南麵,未能向西走,以為與石橋無緣了,而未想到又見著此石,雖溪流細小石頭低矮,但已見到“天生”橋的一斑。而且它東北麵也有塊石頭懸立在路旁,上部如直立的錐子,下部纖細若莖杆,恐怕也和那石橋側邊循環旋轉的石頭是一類。又往南一裏為黃漠。又往南越過一座小嶺,走一裏為簡上,這裏已是中華山的西南山穀。從此處起曲折地從山穀中繞行,逐漸往上攀登,五裏上到荷樹嶺,嶺上有個瞻雲亭。大概此嶺的東北為中華山,西南為雪華山,此處是兩山的山脈經過的山脊。越過嶺往南下行二裏,到達穀底,有兩條小溪,一條從東北來,一條從西北來,彙合後流往南。走三裏,出了源裏橋‘又走三裏,有條大溪自東往西流,跨過溪上的長木橋到了南岸,為流坑。此處街市縱橫,是個有萬家居民的市鎮,其中董姓是大姓,市鎮中有個五桂坊。大溪從東麵五十裏的郎嶺流來,又流過東麵的大樹嶺,成為寧都縣界,然後彙合太華山、中華山東南麵的水流到此,向西流八裏到烏江,又彙合黃漠的水向南流下永豐縣。這天中午到流坑時,溪中水流幹涸沒有船隻,又往西行八裏,投宿在烏江溪南麵的茶園。

二十六日,因候舟停逆旅。急索飯,即渡溪橋北上會仙峰。其峰在大溪之北,黃漠溪之西,蓋兩溪交會,而是山獨峙其下流,與雪華山東西夾黃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峰高聳突兀倍於雪華,而陽多石骨嶙峋,於此中獨為峻拔。其西南則豁然,溪流放注永豐之境也。由溪北從東小徑西上,五裏而至會仙峰。按《誌》止有仙女峰,在樂安南六十裏,而今土人訛為會仙雲;然其為三仙之跡則無異矣。是峰孤懸,四眺無所不見。老僧董懷莪為餘言:“北四十裏為樂安,西南六十裏為永豐,直西為新淦,直東為寧都。其東北最遠者為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又次為雪華,三華俱在東北。而樂安之北有西華,兀立雲霧之間,為江省過脈,尖拔特甚,蓋從太華西北渡趙公嶺而特起者也。”由會仙而上,更西北一裏,其石巑岏銳峻,上多鵑花紅豔,〔但〕不甚高,亦冬時一異也。由會仙南麵石磴而下,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由其山峭拔無水泉,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轍耳。下山五裏,至溪旁,其南即為牛田,水南,其北為烏江,其東為茶園,餘所停屐處也。午返,舟猶不行,遂止宿焉。
二十六日因等候船隻停在旅店中。急忙搞飯吃後,就越過溪上的橋往北攀上會仙峰。此峰在大溪的北麵、黃漠溪的西麵,兩條溪流交彙,它聳立在彙流處的下遊,與雪華山夾峙在黃漠溪彙入大溪處的東西兩邊。會仙峰高聳突兀,超過雪華山一倍,南麵多石骨嶙峋,在這裏是最峻峭挺拔的。山峰的西南麵卻很開闊,溪流通暢地奔流入永豐縣境。由溪北岸從峰東麵的小路往西上去,五裏便到會仙峰。按誌書記載,隻有座仙女峰,在樂安縣南麵六十裏,如今當地人誤為會仙峰;然而它是保存有三仙遺跡之地的說法卻是一樣的。此峰孤峰高懸,四處眺望無所不見。老僧董懷獲對我說:“它北麵四十裏為樂安縣,西南麵六十裏為永豐縣,正西邊為新淦縣,正東邊為寧都縣。它東北麵最遠的是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山,最近的是雪華山、三華山,都在東北麵。而樂安縣北麵有座西華山,兀立在雲霧間,為江西省山脈經過的地方,特別尖峭挺拔,大概是從太華山西北越過趙公嶺而特起的一座山。”從會仙峰往上,再往西北走一裏,山間石頭高大尖峭,並生長著許多正開得紅豔的杜鵑花,但不很高,這也是寒冬時節的一個奇異景觀了。從會仙峰南麵的石瞪往下走,到半山中石頭間才有一汪泉水,因此山高峻挺拔沒有流水潭泉,所以山下的溪流也多是幹涸見底的。下山五裏,到溪岸邊,南麵就是牛田、水南,北麵為烏江,東麵是茶園,即我們停留住宿的地方。中午返回旅店,船仍不開,於是住下來。

〔餘自常出來,所經縣治無不通舟,惟金谿、樂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裏外。〕
我從常山縣來,所經縣城無不通船,隻有金期、樂安兩縣,通船的水流都在縣城外四五十裏的地方。

二十七日,〔舟發〕烏江,三十裏,豐陂宿。
二十七日船從烏江出發,行三十裏,到豐破住宿。

二十八日,十裏,將軍。二十裏,永豐宿。
二十八日行十裏,到將軍村。又行二十裏,到永豐縣城住宿。

二十九日,自永豐西南五裏放舟,又三十五裏北郊。吉水界。二十五裏,亦名烏江。又十裏,下黃宿。
二十九日從永豐縣城西南五裏處開船,又行三十五裏到北郊。〔在吉水縣界。〕又行二十五裏,也叫烏江。再行十裏,到下黃住宿。

三十日,早行。二十裏,鳳凰橋。溪右崖上有鳳眼石,溪左為熊右禦史概所居。又五裏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駕。遂繞吉水東門,轉南門、西門、北門,而與贛水合。蓋三麵繞吉水者為恩江,由永豐來。贛水止徑北門。
三十日清早出發。行二十裏,到鳳凰橋。溪右邊山崖上有個鳳眼石,溪左邊是熊概右禦史住過的地方。又行五裏抵官材石,溪左岸一座山上崖石嶙峋,叫仙女排駕山。我們繞過吉水縣城東門,轉到南門、西門和北門,一條水流與贛水彙合。環繞吉水縣城三麵的是恩江,〔它從永豐縣流來。〕贛水隻經過北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