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十八日昧爽入城,取滕所作書。抵北關,站騎已至。餘令顧仆與騎俱返候壺關。滕君亦令人送所作書至。餘仍入城謝別,返飯於庵。萊齋又以金贈。遂自壺關北行。關外有三岐:東北向馱樸,走左州,乃向時所從來者;西北向盤麻,走龍州,乃碧雲洞遊所經者,而茲則取道其中焉。又三裏,穀盡,有數家在路左。乃折而西二裏,登樓遝峺同埂,兩傍山崖陡絕,夾隘頗逼,雖不甚高,而石骨嶙峋,覺險阻焉。逾隘門少西下,輒有塘一方,彙水當關,數十家倚之。西從峽中三裏,逾二峺,高倍於樓遝;西下,輒崖方嶄削,夾塢更深。北一裏,上大峺,陡絕更倍之。逾坳北下,夾壁俱截雲蔽日。一裏,塢窮西轉,其北四山中墜,下窪為不測之淵。又西一裏,逾隘門西下,則懸蹬旋轉重崖間,直下山腳,不啻千級也。〔按郡北有蕩平隘,乃青蓮山中裂成峽者。東南自樓遝峺,西北出此,中為峺者凡四重,兩崖重亙,水俱穴壑底墜,並無通流隙,真阨塞絕隘也。〕既下,循麓北行,有深窞懸平疇中,下陷如阱,上開線峽,南北橫裂,中跨一石如橋,界而為兩,其南有磴,可循而下,泉流虢虢,水流聲,仰睇天光,如蹈甕牖也。北行畦塍間,五裏,塢盡山回,複西登一嶺,下蹈重峽。五裏出山,山始離立,又多突兀之峰夾。又五裏為陵球,有結茅二所,為貰酒炊粥之肆,是為此站之中道。又西北七裏,過土地屯,有村一塢在路左山坡之北。又二裏,有小水東自土地屯北嶺峽中來,西南流去。絕流西渡,登隴行,聞水聲衝衝,遙應山穀,以為即所渡之上流也。忽見大溪洶湧於路右,闊比龍江之半,自西北注東南,下流與小溪合並而去,上流則懸壩石而下,若湧雷轟雷焉。共二裏,抵四把村,即石壩堰流處也。蓋其江自歸順發源,至安平界,又合養利、恩城之水,盤旋山穀,至此凡徑堰四重,以把截之,故曰“把”,今俗呼為“水壩”雲。〔下抵崇善水口綿埠村,入龍江。水口在太平郡西七十裏。〕此水稱黑水河。綿村即今棉江又西轉二裏,水之南有層峰秀聳,攢青擁碧,瀕水有小峰孤突,下斜騫而上分歧,怒流橫齧其趾;水之北,則巨峰巍踞,若當天而扼之者。路抵巍峰之東,轉而北循其北麓,共五裏,出其西,有村臨江,曰那畔村今作那範,為崇善北界。又五裏,為叩山村,則太平州屬矣。又西北七裏,暮抵太平站。孤依山麓,止環堵三楹,土頹茅落,不蔽風日,食無案,臥無榻,可哂也。先是,挑夫至土地屯即入村換夫,顧奴隨之行;餘騎先抵站,暮久而顧奴行李待之不至,心其懸;及更,乃以三人送來,始釋雲霓之望。是夜明月如洗,臥破站中如溜冰壺。五更,風峭寒不可耐,竟以被蒙首而臥。
十八日黎明進城,去取滕肯堂寫的信。走到北關,釋站的坐騎已經到了。我命令顧仆與坐騎都返回壺關等候。滕君也令人把寫的信送來。我仍然進城向他道謝辭別,返回到庵中吃飯。菜齋又拿出金錢相贈。於是從壺關往北行。關外有三條岔道:往東北通向馱樸,走左州,是前些時候從那裏走來的路;往西北通向盤麻,走龍州,是遊碧雲洞經過的路;而今天卻是取道走中間的一條,是去太平州的路。五裏,漸漸走入山間峽穀。又行五裏,路過一個空曠的山穀,十分平坦廣闊而又廣漠荒涼,沒有耕為田地的地方。又走三裏,山穀完了,有幾家人在路左。於是折向西走二裏,登上樓遝硬,兩旁的山崖陡絕,峽穀中的隘口很狹窄,雖不怎麼高,可石骨嶙峋,覺得地勢險要。穿過隘口稍向西下走,就有一池水塘,積著水擋住關隘,有數十家依傍著它。向西從峽中走三裏,越過二硬,高處比樓遝硬高一倍;往西下走,就見石崖高峻陡削,石崖相夾的山塢更深。向北一裏,登上大硬,陡絕更超過二硬一倍。越過山坳往北下行,峽穀中的絕壁全都穿雲蔽日。一裏,山塢到頭往西轉,它北邊四麵的山向中間下墜,下窪成不測之淵。又向西一裏,穿過隘口向西下,就見高懸的石瞪旋轉在重重山崖之間,一直下到山腳,不止有一千級了。據考察,府城北麵有個蕩平隘,是青蓮山中裂成峽穀的地方。東南方起自樓遝硬,向西北延到此地,其間形成硬的共有四重,兩側山崖重疊綿亙,水流全都墜入壑穀底的洞穴中,並無讓水流通過的缺口,真是一處險要閉塞斷絕的隘口。下來之後,沿北麓行,有個深坑懸在平曠的原野中,往下深陷如陷阱,上麵裂開線一樣的峽穀,南北橫向裂開,中間橫跨一塊岩石如像橋梁,隔為兩段,它的南段有石瞪,可順著下去,泉水流聲潺潺,仰視天光,如同踏進了瓦甕口做的窗戶中一樣。往北行走在田野間,五裏,山塢盡處山峰回轉,又向西登一嶺,下山踏進重重山峽之中。五裏後出山,山開始分開聳立,又有許多突兀之峰夾在路旁。又走五裏是陵球,有茅屋兩所,是賣酒煮粥的店鋪,這是這一站路的半路上。又向西北行七裏,路過土地屯,有個村莊在路左山坡北麵的山塢中。又走二裏,有小溪從東麵自土地屯北嶺的峽中流來,向西南流去。向西橫渡溪流,登上土隴,聽見水聲轟隆隆,在山穀中遠遠回響,以為就是所渡小溪的上遊了。忽然見有條大溪在路右洶湧奔流,寬處有龍江的一半,自西北向東南流注,下遊與小溪合流而去,上遊則從石壩上懸瀉,有如雪花飛湧雷霆轟鳴一般。共走二裏,抵達四把村,就是石壩攔截水流之處了。原來這條江從歸順州發源,流到安平州境內,又彙合養利州、恩城州的水流,盤旋在山穀間,流到此地共流經四道堤壩,用“把”截流,故而叫做“把”,今天俗稱為“水壩”。往下流抵崇善縣的河口綿埠村,注入龍江。河口在太平府城西七十裏。又向西轉走二裏,江南岸有層層秀麗的山峰高聳,青翠攢聚碧綠簇擁,瀕江處有座小峰孤零零地突起,下邊斜舉而上方分岔,怒流橫咬著它的腳趾;江水的北麵,就是巨大的山峰巍然盤踞著,好像擋住關口扼守的模樣。路走到那巍峨山峰的東麵,轉向北,沿北麓走,共五裏,到了山的西麓,有個村莊臨江,叫那畔村,是崇善縣北境。又行五裏,是叩山村,便是太平州的屬地了。又向西北走七裏,天黑時抵達太平站。太平站孤零零地依傍著山麓,隻有圍牆繞著的三間房,土牆坍塌茅草零落,不蔽風日,吃飯沒有桌案,睡覺沒有床,可笑呀!這之前,挑夫到了土地屯就進村去換夫,顧奴跟隨他走;我騎馬先到釋站,天黑了很久等待顧奴和行李仍然不來,心中十分懸念;到了一更時,才用三個人送了來,這才釋下了煩亂的心情。這一夜月明如洗,躺在破爛的釋站中就如在冰壺中洗澡。五更時,山風酷寒不能忍耐,竟自用被子蒙頭大睡。

十九日曉日明麗,四麵碧嶠濯濯,如芙蓉映色。西十裏,渡江即為太平州,數千家鱗次倚江西岸。西南有峰,俱峭拔攢立;西北一峰特立州後,下有洞南向,門有巨石中突,騎過其前,不及入探為悵。州中居舍悉茅蓋土牆,惟衙署有瓦而不甚雄。客至,館於管鑰者,傳刺入,即以刺答而饋程焉。是日傳餐館中,遂不及行。
十九日拂曉的太陽鮮明豔麗,四麵碧綠的青山明淨清新,如芙蓉映照的景色。向西十裏,渡過江就是太平州,數千家鱗次櫛比地依傍在江西岸。西南方有山峰,全都陡峭挺拔,攢聚而立;西北方一座山峰獨立在州城後麵,下邊有個向南的洞,洞口有塊巨石在中間突起,騎馬經過洞前,來不及進洞探察,為此而悵恨。州城中的房屋全是茅草蓋頂和土牆,唯有衙門有瓦蓋卻不怎麼雄偉。客人來到,找到管鑰匙的人住進客館,傳了名帖進去,馬上拿名帖來答禮並饋贈了路費。這天在客館中吃了送來的飯,沒有立即上路。

二十日晨粥於館,複炊飯而後行,已上午矣。西北出土壤隘門,行南北兩山間。其中平疇西達,畝塍鱗鱗,不複似荒茅充塞景象。過特峰洞門之南,三裏,過一小石梁,村居相望,與江、浙山鄉無異。又三裏,一梁甫過,複過一梁。西岡有銅鍾一覆路左,其質甚巨,相傳重三千餘斤,自交南飛至者。土人不知其年,而形色若新出於型,略無風日剝蝕之痕,可異也。但其紐為四川人鑿去。土人雲:“尚有一鍾在梁下水澗中,然亂石磊落,窺之不辯也。”又西北一裏,輒見江流自西而東向去。又二裏,複有水北流入江,兩石梁跨其上。其水比前較大,皆西南山峰間所湧而出者。又西北五裏,複過兩梁,有三水自南來,會而北入於江。此處田禾豐美,皆南山諸流之溥施予其利也。又二裏,則平疇西盡,有兩石峰界南北兩山間,若當關者。穿其中而西,又一裏,有小溝南屬於山,是為太平州西界。越此入安平境,複有村在路右岡陂間。又西二裏,即為安平州。江水在州之東北,斜騫其前,而東南赴太平州去。又有小水自西而來,環貫州右,北轉而入於江,當即誌所稱隴水也。其西南有山壁立,仙洞穹其下,其門北向,高敞明潔,頂平如繃幔,而四旁竇壁玲瓏,楞棧高下。洞後懸壁上坐觀音大士一尊,恍若乘雲攬霧。其下一石中懸,下開兩門,上跨重閣,內複橫拓為洞。從其右入,夾隙東轉,甚狹而深,以暗逼而出。懸石之外,石裂一門,直透東麓;左拾級而上,從東轉,則跨梁飛棧,遂出懸石之巔。其上有石盆一圓,徑尺餘,深四寸,皆石髓所凝,雕鏤不逮。傍有石局棋盤、石床,乃少加斧削者。從西入,則深竇邃峽,已而南轉,則遂昏黑莫辨。然其底頗平,其峽頗逼,摸索而行。久之,忽見其南有光隱隱,益望而前趨,則一門東南透壁而出,門內稍舒直,南複成幽峽。人之漸隘,仍出至少舒處。東南出洞門,門甚隘,門以外則穹壁高懸,南眺平壑,與前洞頓異矣。久之,複從暗中轉出前洞,壁間雜鐫和州即和縣帥李侯詩數首,內惟《鄒灑洙》一首可誦。餘亦和二首。既乃出洞遊州前。其宅較太平州者加整,而民居不及。館乃瓦蓋,頗蔽風雨。然州乃一巨村,井隘門土牆而無之也。太平州帥李恩祀有程儀之饋,安平州帥為李明巒,止有名柬,乃太平侄行。
二十日早晨在客館吃粥,再煮飯吃後動身,已是上午了。向西北出了土牆隘門,行走在南北兩山之間。其中平曠的原野直達西邊,田畝似片片魚鱗,不再有荒草充塞的景象了。經過獨立山峰洞口的南麵,行三裏,過了一座小石橋,村莊房屋相望,與江蘇、浙江一帶的山鄉沒有不同。又走三裏,一橋剛過,又過一橋。西麵山岡上有一口銅鍾覆在路左,鍾體非常巨大,相傳重三千多斤,是從南麵的交趾飛來的。當地人不知它的年代,可形製和顏色好似是新近從模子中鑄出來的,絲毫沒有被風雨陽光剝蝕的痕跡,值得驚奇。但鍾紐被四川人鑿去。當地人說:“還有一口鍾在橋下澗水中,不過亂石磊磊,看去分辨不出。”又向西北走一裏,就見江流自西向東流去。又走二裏,又有河水向北流入江中,兩座石橋跨在河上。這條河比前邊那條較大,都是從西南山峰間湧流出來的河流。又向西北五裏,再過了兩座橋,有三條水流自南麵流來,會合之後向北流入江中。此處田中的禾苗豐美,都是南山的各條河流帶給此地的好處。又行二裏,就見平坦的原野在西邊到了盡頭,有兩座石峰隔在南北兩山之間,好像把守關口的樣子。穿過其中往西行,又一裏,有小溝向南連接到山,這是太平州的西界。越過此溝進入安平州境內,又有村莊在路右岡巒山坡之間。又向西二裏,馬上就是安平州。江水在州城的東北方,斜流到州城前,而後向東南奔赴太平州去。又有條小河自西麵流來,環繞流貫在州右,向北轉去流入江中,應當就是誌書所稱的隴水了。州西南有座山如石壁樣矗立著,仙洞隆起在山下,洞口向北,高敞明潔,洞頂平得像繃緊的篩慢,而四旁滿是孔洞的洞壁玲瓏剔透,石棱棧道高低錯落。洞後高懸的石壁上坐著一尊觀音菩薩像,恍惚是在騰雲攬霧。坐像下方一塊岩石懸在當中,下麵開有兩個洞口,上方跨著重重樓閣,裏麵橫向拓寬成洞。從那右邊的洞進去,在夾縫中向東轉去,十分狹窄而幽深,因為又暗又窄便出來了。高懸的岩石之外,右邊裂開一個洞口,直通到東麓;從左邊沿石階上去,從東邊轉個彎,就見飛空的棧道跨成橋梁,便到了懸石的頂上。頂上有一個圓形石盆,直徑有一尺多,深四寸,都是石髓凝結成的,雕鑿而成的比不過它。旁邊有石棋盤、石床,是稍加刀斧雕鑿成的。從西邊進去,是深邃的洞穴幽深的峽穀,隨即轉向南,便終於昏黑得無法辨路。然而洞底十分平坦,那峽穀很窄,摸索著前行。很久之後,忽然見南麵有隱隱約約的亮光,越加望著亮光往前趕去,就見一個洞口向東南穿透石壁出去,洞口內稍微舒展平直些,南麵又形成幽深的峽穀。走入峽中漸漸窄起來,仍舊出到稍稍寬舒之處。向東南走出洞口,洞口非常狹窄,洞口以外就是彎隆的石壁高懸著,向南眺望平坦的壑穀,與前洞所見頓時不同了。很久很久,再次從黑暗中轉出前洞,石壁間雜亂地刻著安平州州官和州人李侯的幾首詩,裏麵唯有一首《鄒灑沫》值得誦讀。〔我也應和了兩首。〕隨即便出洞在州衙前遊覽。此州的宅第比太平州的更加整齊些,但百姓的房屋比不上太平州的。客館是瓦蓋的,頗能蔽風雨。然而州城不過是個大村子,連隘門和土牆都沒有。〔太平州州官李恩祀有路費饋贈。安平州州官是李明巒,隻有名帖,是太平州州官的侄兒輩。〕

二十一日晨餐後,上午始得夫,乃往恩城者。始易騎而輪。蓋恩城在安平東北,由安平西北向下雷,南寧屬。日半可達;而東北向恩城,走龍英,其路須四日抵下雷焉。但安平之西達下雷界,與交夷即高平。接壤,所謂十九峺也。今慮其竊掠,用木橫塞道路,故必迂而龍英。由安平東一裏,即與江遇。其水自西而東,乃發源歸順、下雷者,即誌所稱邏水也。其勢減太平之半。蓋又有養利、恩城之水,與此水勢同,二水合於下流而至太平州,出舊崇善焉。渡江,即有山橫嶂江北岸,乃循山麓東行。五裏,路北一峰枝起,如指之峭,其東北崖嶂間,忽高裂而中透,如門之上懸,然峻莫可登也。穿嶂之東峽,遂東北轉,其峽之東複起層峰,與穿嶂對夾而樂北去。有小水界其內,南流入邏江。當峽有村界其中,此村疑為太平州境,非複安平屬矣。村後一裏,壘石橫亙山峽間,逾門而北,則峽中平疇疊塍,皆恩城境矣。渡小水,溯之東北行五裏,〔折而東,東峰少斷處,〕有尖岫中懸,如人坐而東向者。忽見一江自東而西,有石粱甚長而整,下開五蛩,橫路北上,江水透梁即東南搗尖岫峽中。此水即誌所稱通利江今稱桃城河,由養利而來者,其下流則與邏水合而下太平雲。過梁即聚落一塢,是為恩城州。宅門北向,亦頗整,而村無外垣,與安平同。是日止行十五裏。日甫午,而州帥趙芳聲病臥,卒不得夫,竟坐待焉。其館甚陋,蔬飯亦不堪舉箸也。按《一統誌》,在田州者曰恩城,在太平者曰思城。今田州恩城已廢,而此州義名恩城,不曰思城,與《一統誌》異,不知何故。
二十一日早餐後,上午才找到挑夫,是前往恩城的。〔開始把坐騎換成車子。〕大體上恩城州在安平州東北,由安平州向西北到下雷州,〔屬南寧府。〕一天半可以到達,而向東北到恩城州,走龍英州,這條路須要四天才到達下雷州。但安平州西邊到達下雷州境內,與交夷〔就是高平夷。〕接壤,〔是所謂的十九硬了。〕現在擔憂交夷來搶劫,用樹木橫塞道路,所以必須繞道前往龍英。由安平向東走一裏,立即與江流相遇。那江水自西流向東,是發源於歸順州、下雷州的水流,就是誌書所稱的邏水了。水勢比在太平州境內弱一半。又有流經養利州、恩城州的江水,與此江水勢相同,兩條江水在下遊會合後流到太平州,流出舊崇善縣。渡過江,馬上有山橫擋在江北岸,於是沿山麓往東行。五裏,路北一座山峰像樹枝一樣聳起,如手指一樣翹起,它東北似屏障樣的山崖上,忽然高高裂開中間穿通,如門一樣懸在上方,然而陡峻無法可登。穿過屏障樣山峰東麵的峽穀,就向東北轉,這峽穀的東麵又突起層層山峰,與穿過的屏障樣的山峰對立相夾而向東北延伸而去。有小河隔在峽穀內,往南流入邏江。正當峽穀中央有個村莊隔在其中,此村懷疑是太平州的轄境,不再是安平州的屬地了。由村後走一裏,壘石塊橫亙在山峽間,穿過石牆門往北走,就見峽中平疇廣裹田畝重疊,都是恩城州的轄境了。渡過小河,溯流向東北行五裏,折向東,東麵的山峰略略中斷之處,有尖峰聳立中間,如人坐著麵向東方的樣子。忽然見到一條江水自東流向西,有座石橋非常長而且平整,下麵開有五個橋拱,橫跨江水往北上走,江水穿流過橋馬上向東南衝搗進尖峰的峽穀中去。這條江就是誌書所稱的通利江,是由養利州流來的水流,它的下遊便與邏水會合後下流到太平州。過了橋就有一個山塢聚居著人家,這是恩城州。州衙的大門向北,也很整齊,可村子沒有外牆,與安平州相同。這一天隻走了十五裏。剛到正午,而州官趙某〔名叫芳聲。〕生病臥床,始終找不到差夫,居然坐著等待。那客館十分簡陋,菜飯也使人不能舉筷子。〔據《一統誌》,在田州的叫恩城,在太平府的叫思城。今天田州的恩城已經廢除,而此州的名字又叫恩城,不叫思城,與《一統誌》不同,不知是什麼緣故。〕

二十二日晨餐後,夫至乃行。仍從州前西越五蛩橋,乃折而循江東向行。五裏,山夾愈束,江亦漸小,有石堰阻水,水聲如雷。蓋山峽東盡處,有峰中峙,南北俱有大溪合於中峰之西,其水始大而成江雲。又東五裏,直抵東峰之北,而北夾之山始盡。乃循北夾東崖,〔渡一小溪,〕溯中峰北畔大溪,北向行夾峽中。二裏,複東轉越小水向東峽,溯北大溪北崖行,漸陟山上躋。一裏,始舍溪,北躋嶺坳。其嶺甚峻,石骨嶙峋,利者割趾,光者滑足。共北二裏,始逾其巔,是名鼎促,為養利、恩城之界。北下二裏,峻益甚,而危崖蔽日,風露不收,石滑土濘,更險於上。既下,有穀一圍,四山密護,中有平疇,惟東麵少豁。向之行,餘以為水從此出;一裏,涉溪而北,則其水乃自東而西者,不識西峰逼簇,從何峽而去也。溪之南有村數家。又東一裏,循北山之東崖北向行,又一裏,溪從東來,路乃北去。又一裏,有石垣橫兩山夾間,不知是何界址。於是東北行山叢間,巒岫曆亂,分合倏忽。二裏,出峽,始有大塢,東西橫豁,南北開夾。然中巨流,故禾田與荒隴相半。北向三裏,橫度此塢,直抵北崖下,〔若無路可達者;至則東北開一隙,穿入之,峽峰峭合,愈覺宛轉難竟。〕二裏,北山既盡,其東山複大開,有村在平疇間,為東通養利大道。乃從小徑北行一裏,折而西北行三裏,南北兩夾之山,引錐標筍,靡非異境。又北行一裏,複開大塢,〔東西亙,南北兩界山如南塢,但南塢東西俱有叢岫遙疊,此則前後豁然,不知西去直達何地也。〕乃東北斜徑塢中,共五裏,〔至北山東盡處,〕東山益大開,有村在其南,已為龍英屬,其東隔江即養利論今大新縣治矣。蓋養利之地,西北至江而止,不及五裏也。又循山北行一裏,有小石峰駢立大峰之東,路透其間,漸轉而西,〔至是北條始見土山,與南條石山夾成塢。〕又三裏,有村北向,曰聳峒今作鬆峒,有聳峒站,乃龍英所開,館舍雖陋而管站者頗馴。去龍英尚四十餘裏。抵站雖下午,猶未午餐,遂停站中。自登程來,已五日矣,雖行路迂曲,過養利止數裏,而所閱山川甚奇,且連日晴爽明麗,即秋春不及也。
二十二日早餐後,差夫到了便動身。仍從州城前向西越過五拱橋,就轉彎順江向東行。五裏,山間峽穀越來越束攏,江流也逐漸變小,有石壩攔水,水聲如雷。大體在山峽東麵盡頭之處,有山峰當中屹立,南北兩麵都有大溪流到中立之峰西麵會合,那水流才開始大起來成為江流。又向東五裏,直達東峰的北麵,而北麵相夾的山才到了盡頭。於是沿北麵峽穀中靠東一側的山崖走,渡過一條小溪,溯中峰北邊的大溪行,向北行走在兩山相夾的峽穀中。二裏,再向東轉越過小溪走向東麵的峽穀,溯北邊大溪靠北的山崖走,漸漸登山上爬。一裏,這才離開溪流,向北登嶺坳。此嶺十分陡峻,石骨嶙峋,鋒利的割著腳趾,光滑的腳下打滑。共往北行二裏,這才翻越到嶺頭,這裏名叫鼎促,是養利州、恩城州的分界。向北下嶺二裏,路更陡峻得厲害,而危崖蔽日,山風夾著雨露不止,石滑泥濘,更比上山險峻。下山後,有一圓形山穀,四周的山密密層層環護著,中間有平整的田地,唯在東麵略略豁開一個口。向著豁口行,我以為水流從這裏流出去;一裏路,涉過溪水往北走,就見那溪水是自東而西流去的,不知西麵山峰逼仄簇擁,是從哪條峽穀流出去的。溪南有個幾家人的村莊。又向東一裏,沿北山東側的山崖向北行,又走一裏,溪水從東流來,路於是向北去。又行一裏,有石牆橫在兩山峽穀間,不知是什麼地方的分界線。從這裏起向東北行走在成叢的山峰間,峰巒雜亂,忽分忽合。二裏,出了山峽,這才有個大山塢,東西橫向豁開,南北開成峽穀。然而塢中有巨大的水流,所以稻田與荒蕪的土隴各占一半。向北走三裏,橫向越過這個山塢,直達北麵的山崖下,好像無路可通的樣子;走到卻見東北裂開一個缺口,穿過缺口進去,峽穀中山峰陡峭四合,越覺得彎彎曲曲難以走到盡頭。二裏,北山完後,那東麵的山勢又變得十分開闊,有村莊在平曠的原野間,是向東通到養利州的大道。於是從小徑往北行一裏,折向西北行三裏,南北兩麵相夾的山,似伸長的錐子冒出的竹筍,無處不是奇異之境。又向北行一裏,又展開一個大山塢,東西延綿不斷,南北兩麵的山如同南邊那個山塢,但南邊的山塢東西兩頭都有成叢的峰巒遠遠重疊著,此處卻前後十分開闊,不知往西去一直到達什麼地方了。於是向東北斜向經過山塢中,共走五裏,來到北山在東麵的盡頭處,東麵的山更加開闊,有村莊在山塢南麵,已是龍英州的屬地,它東麵隔江處就是養利州了。原來養利州的轄地,西北麵到江就到了頭,不到五裏路了。又沿山向北行一裏,有座小石峰並立在大峰的東邊,路穿過兩座山峰之間,漸漸轉向西,到了這裏北麵一列山開始見到有土山,與南麵一列石山夾成山塢。又走三裏,有村莊麵向北方,叫聳酮,有個聳桐站,是龍英州開設的騷站,客館的房屋雖然簡陋但管理騷站的人十分馴順。〔距龍英還有四十多裏。〕到釋站雖然才下午,還未吃午餐,便停留在驟站中。自上路以來,已有五天了,雖行走的道路迂回曲折,路過養利州境內隻有幾裏,但所經曆的山川十分奇麗,並且連日來晴朗明麗,即使是春秋之季也趕不上了。

二十三日飯而候夫,上午始至。即橫涉一塢,北向三裏,緣土山而登。西北一裏,淩其巔。巔坳中皆夾而為田,是名鱟盤嶺。平行其上,又西北半裏,始下土山東去。其北塢皆石峰特立,北下頗平,約裏許至塢底。於是東北繞石峰東麓而北,二裏,複有一土岡橫於前,〔西抵遙峰隙,東則南屬於土山。〕陟岡不甚高,逾其北,即有水淋漓瀉道間,叢木糾藤,上覆下濕,愈下愈深,見前山峰回壑轉,田塍盤旋其下,始知橫岡之南,猶在山半也,又北二裏,下渡一橋,有水自西南東北去,橫巨木架橋其上。過橋,水東去,路北抵石壁下。一裏,忽壁右漸裂一隙,攀隙而登,石骨峻嶒曰大峺。半裏,躋其坳,南北石崖駢夾甚峻。西穿其間,又半裏始下,乃西墜半裏至塢底。其處山叢壁合,草木蓊密,〔州人采木者,皆取給大峺雲。〕西半裏,轉而東北一裏,又西北二裏,北望石峰間有澗並峙,一敞一狹,俱南向。路出其西,複透峽而北,皆巨石夾徑,上突兀而下廉利。於是西北共二裏,兩涉石坳,俱不甚高,而石俱峭叢,是名翠村嶺。逾嶺北下,山乃南北成界,東西大開,路向東北橫截其間。二裏,有石梁跨溪上。
二十三日吃飯後等差夫,上午才到。立即橫向跋涉過一個山塢,向北三裏,順著土山上登。往西北行一裏,登越到土山頭上。山頂的山坳中兩旁都開墾為田地,這裏名叫鱉盤嶺。平緩行走在山頭上,又向西北走半裏,這才下土山往東走去。土山北麵的山塢中都是獨立的石峰,向北下走很平坦,約一裏左右走到山塢底。於是向東北繞著石峰東麓往北走,二裏,又有一座土岡橫在前方,西麵抵達遠山的缺口處,東邊則與南麵的土山相連。上登土岡不怎麼高,越到土岡北麵,馬上有水流飄灑著流瀉在道路間,林木成叢藤葛糾纏,頭上覆蓋著林木腳下濕淋淋的,越下走水越深,望見前方的山峰回壑轉,田地盤繞在山下,這才知道橫亙著的土岡南麵,仍在山腰上。又向北二裏,下山越過一座橋,有河水自西南向東北流去,在河上用巨樹橫架成橋。過了橋,河水向東流去,路向北抵達石壁下。一裏,忽然石壁右方漸漸裂開一道縫,攀裂縫上登,石骨嶙峋,這裏叫大硬。半裏路,登上山坳,南北石崖並排夾峙非常陡峻。向西穿過其中,又走半裏開始下行,便向西下墜半裏來到塢底。此處山峰成叢石壁四合,草木濃密,州裏人伐木的,都是從大硬走。向西半裏,轉向東北一裏,又向西北二裏,望見北麵石峰間有山洞並排矗立,一個寬一個窄,都是向南。路通到石峰的西麵,又穿過峽穀往北走,都是巨石夾住小徑,巨石上麵突兀而萬部鋒利。於是向西北共走二裏,兩度跋涉石山坳,都不十分高,可岩石全都陡峭成叢,這裏名叫翠村嶺。越過嶺向北下行,山於是分成南北兩列,東西十分開闊,路向東北橫截其中。二裏,有座石橋跨在溪上。此溪自西流向東,兩岸的石崖又深又窄,水流縈繞在其中,有塗塗的水聲,過橋後有塊石碑,已被磨滅沒有碑文,擦拭後讀碑,僅見“翠江橋”三個字。此處來往的人,都在橋前取水,點燃木柴燒飯,是從聳炯到龍英州的半路上。過橋後,太陽已偏西,可顧奴與挑夫未到,而且口袋中無米,來不及做飯。等顧仆來到後,命令他與車夫一同吃帶著的冷飯,我拿出菜齋禪師送給的豆腐幹吃了,庭中於是飽飽的。又向東北行一裏,向北穿過山間的缺口進去,沿著峽穀越過山岡,共向北走三裏,走到有田地的山塢中,又見北麵有土山橫在前方。於是渡過一條小溪,共三裏,抵達土山下。沿土山南麓向東北上爬,一裏,越到嶺東往北行,於是在嶺上向西北行。又走三裏漸漸下山,下來後又上山,共一裏,又越過一重嶺,便接連不斷地下走一裏,到達山北麵,就見又形成東西向的大山塢,可日已沉入西山了。於是順著山塢西行三裏,向北走入山縫之中,開始有村落。一裏,便向北過了一座石橋。橋下的水也是自西流向東,水勢與橫架木橋的溪流相似。橋東北方有石峰陡削懸空而起,就是誌書所稱的牛角山了,極似絡雲的鼎湖峰。它西北又獨立著一座山峰,共同成為龍英州位於江口的山。又向西走一裏,過了西北方獨立的山峰,抵達龍英,住宿在茅草蓋的客館裏。〔州官名叫趙繼宗,十分年幼。〕

其溪自西而東,兩岸石崖深夾,水瀠其間,有聲淙淙,而渡橋有石碑,已磨滅無文,拭而讀之,惟見“翠江橋”三字。此處往來者,皆就橋前取水,爇木為炊,為聳峒至龍英中道。過橋,日已昃西斜,而顧奴與擔夫未至,且囊無米,不及為炊。俟顧仆至,令與輿夫同餐所攜冷飯,餘出菜齋師所貽腐幹啖之,腹遂果然吃飽的樣子,又東北行一裏,北透山隙而入,循峽逾岡,共北三裏,出田塢間,複見北有土山橫於前。乃渡而小溪,共三裏,抵土山下。循其南麓東北上,一裏,逾嶺東而北,遂西北從嶺上行。又三裏稍下,既下而複上,共一裏,又逾嶺一重,遂亙下一裏,抵山之陰,則複成東西大塢,而日已西沉矣。於是循塢西行三裏,北入山隙中,始有村落。一裏,乃北渡一石橋。其水亦自西而東,水勢與橫術溪相似。橋東北有石峰懸削而起,即誌所稱牛角山也,〔極似縉雲鼎湖峰。〕其西北又特立一峰,共為龍英水口山。又西一裏,過北西特峰,抵龍英今之龍茗,宿於草館。州官名趙繼宗,甚幼。
龍英在府城北麵一百八十裏。〔太平府至太平站有七十裏,太平站到聳炯七十裏,聳蛔到州城四十裏。〕它西麵是下雷州,東麵是茗盈州、全茗州,〔兩州相距隻有一裏。〕北麵是都康州、向武州,南麵是恩城州、養利州,它的轄境很大。三年前被高平的莫夷攻占,人民流離失散,僅存留下空蕩蕩的衙門和城牆基址而已。〔外城牆與宅第的後牆都是厚五尺,高二丈,倒塌之處多於豎立著的。〕土司的州衙向北,衙門前的門樓非常壯麗,二門與廳堂也雄偉整齊,不僅是南寧府、太平府各地的官衙所無,即便是總督衙門也沒有這樣宏偉壯麗。此樓是隆慶丁卯年(隆慶元年,1567)修建的,廳堂上的匾額是天啟四年(1624)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三司贈給的。今日在傷殘毀壞之餘,外牆內壁隻保存下遺址,廳堂後麵有棺材停放在其中,料想就是前任土司趙政立的靈樞。現在的土司年紀有十八歲,住在廳堂宅院的左廂房中,等棺材出殯後才居住到中間來。當初,趙邦定有七個兒子。死後,長子趙政立無子,就撫養二弟趙政舉之子趙繼宗作為繼位人。可趙政謹此人,是他的大弟弟,曾經統率土司兵救援遼東歸來,便萌發了篡奪長兄之位的心,爭奪不到。趙政立死後,他妻子是下雷州土司的妹妹,趙政謹與她私通,想要以她作內援,但各土州都不服。趙政謹便招引莫夷三次侵入此州,下雷州也暗中援助他,下雷州的妹妹竟然帶著州印及資財積蓄逃到下雷州,而莫夷在州衙門宅第裏紮營,州中沒有殘存下來的人了。後來莫夷歸去,趙政謹便在州境內獨斷獨行。當局傳遞文書向下雷州索取官印,因而哄騙趙政謹出任兼管州中政事。趙政謹於是到達南寧,便把他拘捕起來正法了。把印件授予先前趙政立扶養的兒子趙繼宗,就是現在十八歲的那個人,所以創傷仍未恢複。

龍英在郡城北一百八十裏。太平府至太平站七十裏,太平站至聳峒七十裏,聳洞至州四十裏。其西為下雷,東為茗盈、全茗,二州相去止一裏。北為都康、向武,南為恩城、養利,其境頗大。三年前為高平莫彝所破,人民離散,僅存空廨垣址而已。外域垣與宅後俱厚五尺,高二丈,仆多於立。土官州廨北向,其門樓甚壯麗,二門與廳事亦雄整,不特南、太諸官廨所無,即製府總督衙門亦無比宏壯。其樓為隆慶丁卯年所建,廳事堂匾為天啟四年布按三司所給。今殘毀之餘,外垣內壁止存遺址,廳後有棺停其中,想即前土官趙政立者。今土官年十八歲,居於廳宅之左,俟殯棺下葬之意後乃居中雲。初,趙邦定有七子。既沒,長子政立無子,即撫次弟政舉之子繼宗為嗣。而趙政謹者,其大弟也,嚐統狼兵援遼歸,遂萌奪嫡心,爭之不得。政立死,其妻為下雷之妹,政謹私通之,欲以為內援,而諸土州俱不服。政謹乃料通“撩”,逗引莫彝三入其州,下雷亦陰助之,其妹遂挈州印並資蓄走下雷,而莫彝結營州宅,州中無孑遺焉。後莫彝去,政謹遂顓州境。當道移文索印下雷,因詒政謹出領州事。政謹乃抵南寧,遂執而正其辟判以死刑,以印予前政立所撫子繼宗,即今十八歲者,故瘡痍未複雲。
莫夷攻占龍英州,在三年前;〔即甲戌年。〕他們攻破歸順州,卻是數年前的事了。今天又因歸順州與田州爭奪鎮安府,莫夷再次為袒護歸順而來,幾天前自下雷州向北進入鎮安府,在鎮安境內結下巢穴。我到龍英時,道路上正混亂紛紛,沒聽說他們搶劫擄掠。〔搶劫擄掠的是莫夷各村的零散寇賊,而莫夷首領卻不隨意侵犯。〕

莫彝之破龍英,在三年前;甲戌年〔即公元1634年〕。其破歸順,則數年前事也。今又因歸順與田州爭鎮安今德保縣,複有所祖而來,數日前自下雷北入鎮安,結巢其地。餘至龍英,道路方洶洶然,不聞其抄掠也。抄掠者乃莫彝各村零寇,而莫酋不亂有所犯。
當初,莫夷被黎夷逼迫,章著千兩黃金投奔歸順州,歸順州接受並庇護莫夷,隨後與莫夷的妻子通奸。後來莫夷首領歸去,心中含有怨恨,鎮安府因而糾集他,竟然攻破歸順,把歸順州的官印、族人親屬盡數擄掠了去。後來歸順的當權者知道了事情出在鎮安府,坐著責成他向莫夷索取官印。鎮安府不得已,用千兩黃金前去贖回土司的弟弟及官印奉還當權者。這樣一來既向當局塞責,又可向歸順州的弟弟索取賠償金,但土司的存亡卻不可知了。後來歸順州的弟弟代理州裏的政事,州裏的轄地仍有一半被莫夷盤踞著,每年不停地入境來索要好處。州裏有個土司頭目叫黃達的人,忠心耿耿勇往直前,聚集人馬抵禦莫夷,莫夷也畏懼躲避他,歸順州今天才得以生息繁衍。

初,莫彝為黎彝所促,以千金投歸順,歸順受而庇之,因通其妻焉。後英酋歸,含怨於中,鎮安因而糾之,遂攻破歸順,盡擄其官印、族屬而去。後當道當權者知事出鎮安,坐責其取印取官於莫。鎮安不得已,以千金往贖土官之弟並印還當道。既以塞當道之責,且可以取償其弟,而土官之存亡則不可知矣。後其弟署州事,其地猶半踞於莫彝,歲入征利不休。州有土目黃達者,忠勇直前,聚眾拒莫,莫亦畏避,令得生聚焉。
鎮安府與歸順州,是近親族人,但世代為仇。鎮安府前次既已糾集莫夷攻占歸順,擄掠了州官而去,到被歸順當權者察覺了他的奸計時,又贖回歸順州的弟弟來塞責,可說是計謀得逞了。沒有多久,身死之後沒有後代,應該是歸順州為繼承人,但田州因為是同姓前來爭奪繼承權。歸順州估計力量趕不上田州,故而又向莫夷乞援。莫夷一向盤踞著歸順州的土地沒有吐出來,今天將以此作為功勞,便驅使著大軍象隊〔有一萬多人,大象隻有三隻。〕進入鎮安府紮營。這是歸順州把自己的土地獻給莫夷,而以求取得鎮安府來補償了。莫夷經過下雷州在本月月中,〔聽說是十八日這天路過胡潤寨。〕今天這個事件沒有平定,不知當權者作出什麼樣的處置了。

鎮安與歸順,近族也,麵世仇。前既糾莫彝破歸順,虜其主以去,及為當道燭其奸,複贖其弟以塞責,可謂得計矣。未幾,身死無後,應歸順繼嗣,而田州以同姓爭之。歸順度力不及田,故又乞援於莫。莫向踞歸順地未吐,今且以此為功,遂驅大兵象陣有萬餘人,象止三隻。入營鎮安。是歸順時以己地獻莫,而取償鎮安也。莫彝過下雷在月之中,聞十八日過幫潤寨。今其事未定,不知當道作何處置也。
莫夷唯有鳥銑十分利害,每人有一支,開槍沒有不擊中的,可器械卻沒有多少。當初,莫夷被黎夷逼迫,朝廷提出封賞黎夷保存莫夷的主張。黎夷還不服氣,當權者就曉諭他們說:“從前莫人遵奉朝廷命令,用一個馬江讓黎人居住,黎人難道不可以拿高平給莫人居住嗎?'’黎夷這才說不出話來,莫夷得以生存下來,今夭竟然橫行霸道。中國的眾土司不畏懼國法,卻借助境外夷族的力量來增強自己,這種逐步發展的趨勢難道可以助長嗎?〔當權者也有不時派遣官吏前去曉諭莫夷首領的,莫夷卻重重地賄賂這些官吏,命官回來報告說:“諸夷因為有仇內哄,不關中國的事。”難道占據著上地不肯吐出來,侮慢州官一同結盟,還說是與中國無關嗎?〕

莫彝惟鳥銃甚利,每人挾一枚,發無不中,而器械則無幾焉。初,莫彝為黎彝所蹙,朝廷為封黎存莫之說,黎猶未服,當道諭之曰:“昔莫遵朝命,以一馬江棲黎,黎獨不可以高平棲莫乎?”黎乃語塞,莫得以存,今乃橫行。中國諸土司不畏國憲,而取重外彝,漸其可長乎?當道亦有時差官往語莫酋者,彼則厚賂之,回報雲:“彼以仇哄。無關中國事。”豈踞地不吐,狎主齊盟,尚雲與中國無與乎?
二十四日在龍英州等候派夫。約束夷族有一定的法度,土司的世係斷絕了,都有相應的法令。如今龍英州、鎮安府正該乘此機會,像從前太平府建府時的舊例一樣,整理劃分他們的轄地。可當事的人懼怕引發邊境事端,姑且認為沿襲舊例是有利的,隻說:“這是土司互相爭鬥,與中國無關。”不明白莫夷協助歸順州奪得鎮安府後,馬上會就近奪取歸順州的土地。這樣莫夷與歸順州都有所得,可朝廷的邊疆卻在暗中失去了。他們喪失了鎮安府卻不去收取回來,還說仍然歸屬於土司,他們丟失了歸順州賄賂莫夷的領土,被南邊夷族損害了卻不能察覺。這是邊疆地區的一大禍害,可上麵的人從哪裏知道這些呢!

二十四日候夫龍英。糾彝有辟,土司世絕,皆有當憲。今龍英、鎮安正當乘此機會,如昔時太平立郡故事,疆理其地。乃當事者懼開邊釁,且利仍襲之例,第曰:“此土司交爭,與中國無與。”不知莫彝助歸順得鎮安,即近取歸順之地。是莫彝與歸順俱有所取,而朝廷之邊陲則陰有所失。其失鎮安而不取,猶曰仍歸土司,其失歸順賂莫之地,則南折損失於彝而不覺者也。此邊陲一大利害,而上人烏即何也從知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