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三十日平明飯,出獨山州北隘門,西北向循西界山行。六裏,有小水亦自西坡東注,涉之。又北二裏,北塢漸窮,山脊自東界西度南轉,乃路轉東北,澗中小水北流。渡澗,循東界山腋間東北上,又二裏,有水溢路旁石穴間,甚冽寒冷。其側有蒙氏修路碑。從此攀石磴東北上嶺,雨大至。一裏半,北登嶺隘。是嶺由東南度西北,乃祖山,從其東北分裂眾枝:其直東而去者,為黎平、平崖之脊;東南分枝而下者,為荔波、羅城之派;西北分枝而下者,度此稍北,即西轉南走而環於獨山之西,度雞公嶺而南,為蠻王、多靈之派。
三十日黎明吃飯,出了獨山州北隘門,向西北沿西麵一列山前行。六裏路,有條小溪也是從西麵山坡向東流注,涉過小溪。又往北二裏,北麵山塢漸漸到了盡頭,山脊自東麵一列山向西延伸後往南轉,而路轉向東北,山澗中的小溪向北流。渡過山澗,沿東麵一列山的山腰之間向東北上行,又走二裏,有水從路旁石穴中溢出,十分清冽。〔石穴側麵有蒙氏修路碑。〕從此處攀登石瞪向東北上嶺,雨暴降。一裏半,向北登上嶺隘。此嶺由東南延向西北,是祖山,從祖山東北麵分裂為群山支脈:那正東而去的,是黎平、平崖的山脊;往東南分支而下的,是荔波、羅城的支脈;向西北分支而下的,延過此地稍往北,馬上由西轉向南走而後環繞於獨山州的西邊,延過雞公嶺再往南,是蠻王峰、多靈山的支脈。

獨山州南二十裏,有山尖起,立於眾山之中,是名獨山,州之所以得名也。又東北行山峽間,乃下。共二裏,有澗自東穀走深崖中,兩崖石壁甚逼,澗嵌其間甚深,架石梁其上,為深河橋。過橋,複躋崖而上。登嶺而北,有小水自東北瀉石崖而下,涉之,複升嶺,共一裏,遂由峽中北行。又二裏,乃下,東北行壑中。有村在東山下,由其前少轉西北,共二裏,有溪自東北來,渡之。溯其西岸,東北逾嶺二裏,一水自東北來,一水自西北來,東北者較大。於是涉西北水,緣中支山而上,東北三裏而登其岡。飯於岡上。乃稍下,又北逾嶺而下夾塢中。共三裏,又上,有溪自南峽北向下墜深潭,潭小而高,此西北小溪之源也。又北逾嶺下一裏半,下度深壑中,有澗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向四轉,此東北個溪之源也。涉之,西南登嶺。半裏而上,循嶺半西南行。二裏,過兔場,西出嘉坑關。隨小水西下,由夾中行五裏,兩夾山多石崖突兀獨立高聳,路側有泉湧穴出。又西二裏,水墜南峽去,路逾北坳上,有寨在東岡之巔。由其西北度脊,南北俱有窪中墜,環塍為田,直抵其底,水皆自底西向透石穴者也。又西逾嶺一裏,出隘口,其上石骨棱峭,皆作噓雲裂萼,噓雲裂萼形容石頭既高聳又分裂的花萼之勢。又西北下峽中,一裏,轉而西,半裏,西出峽,是為獨山州與胡家司分界。
〔獨山州南麵二十裏處,有座山尖尖聳起,立於群山之中,那山名叫獨山,州由此而得名。〕又往東北行走在山峽之間,於是下走。共行二裏,有條山澗自東麵山穀奔流到深崖中,兩旁山崖的石壁十分狹窄,山澗深嵌在石壁之間非常深,架了一座石橋在山澗之上,是深河橋。過了橋,再次登崖壁而上。登上嶺頭往北走,有條小溪自東北傾瀉到石崖之下,涉過小溪,再次登嶺,共一裏,便經由峽中往北行。又是二裏,這才下行,往東北前行在壑穀中。有個村莊在東山下,由村前稍轉向西北,共二裏,有溪水自東北流來,渡過溪水。溯溪流西岸走,向東北越嶺二裏,一條溪水自東北流來,七條溪水自西北流來,來自東北的水流較大。於是涉過西北流來的溪水,沿中間的支脈上山,往東北行三裏便登上這座山岡。在岡上吃了飯。於是稍稍下走,又向北越嶺後下到狹窄的山塢中。共三裏路,又上山,有溪流自南邊的山峽中向北下墜到深潭之中,潭小但地勢卻很高,此潭就是西北小溪的源頭了。又往北越嶺下行一裏半,下來穿越在深深的壑穀之中,有澗水自西南方峽中流來,到此處由東轉向西去,這是東北小溪的源頭了。涉過山澗,向西南登嶺。上走半裏,沿山嶺半中腰向西南行。二裏,路過兔場,往西出了嘉坑關。順小溪西下,經峽中行五裏,夾在兩旁的山多半是突兀的石崖,路側有泉水從洞穴中湧出。文向西走二裏,溪水墜入南麵的峽穀中流去,路越到北邊的山坳上,有個寨子在東麵山岡的岡頂。經寨子西北方越過山脊,南北兩麵都有中央下陷的窪地,田埂環繞辟為農田,一直抵達窪地底部,流水都是從窪底向西透過石穴泄去的。又向西越嶺走一裏,出了隘口,隘口上方石骨嶙峋棱角陡峭,全作出噴雲綻花的姿態。又往西北下到峽中,一裏,轉向西,半裏,向西出了峽穀,這裏是獨山州與胡家司的分界處。

胡家司即都勻長官司。從姓呼之,以別郡名也。於是山開南北洋,中有大溪自北而南,是為橫梁。循溪東轉南半裏,抵南崖。崖下有賣粉指當地常見的米粉一類食品為餉者,以鹽少許易而餐之。隨溪南岸西行,道路開整,不複以蜀道為苦。溪北有崇廟在高樹間,人家田隴,屢屢從斷岸而出。共六裏,過塢裏村。又西一裏,其水南曲,乃西渡之。從溪西岸南行,半裏,為邛母村。從村前西轉,塢複東西開。而其村重綴岡阜,瓦舍高聳,想亦胡家司之族目也。西二裏,其水北曲,複西渡之。又西北一裏,其水西曲,又北渡之。從北岸懸崖西行一裏半,有水自西來會,乃麥衝河也。即溯河西行二裏,入麥衝堡南隘門而宿。是晚雷雨大作,徹夜不止。
〔胡家司就是都勻長官司。按姓氏稱呼它,以便與府名區別開來。〕到這裏山勢分開,南北十分開闊,中間有條大溪自北流往南,這是橫梁。沿著溪東麵轉向南半裏,到達南邊的山崖。崖下有個賣粉的人,用少許鹽換粉吃了。順溪流南岸向西行,道路開闊平整,不再有蜀道之行的苦惱了。溪北有座高大的寺廟在高高的樹叢間,人家和田壟,屢屢從對岸截斷樹叢顯露出來。共走六裏,路過塢裏村。又往西一裏,溪水向南彎曲,子是向西渡溪。從溪流西岸往南行,半裏,是鄧母村。從村前向西轉,山塢再次呈東西向分開。而這裏的村莊一層層點綴在岡阜之上,瓦房高聳,想來也是胡家司的族人頭目的住所。向西二裏,溪水向北彎去,又一次向西渡過溪流。又往西北行一裏,溪水向西彎曲,又向北渡溪。從北岸的懸崖上向西行一裏半,有水流自西方流來相會,這便是麥衝河了。隨即溯河向西行二裏,進入麥衝堡的南隘門便住下。這天晚上雷雨大作,整夜不停。

四月初一日平明起,雨漸止。飯間,聞其西有桃源洞,相去五裏,須秉炬深入,中多幡蓋纓絡布幔與絲帶之物。覓主人導之不得,曰:“第往關上,可西往也。”遂北向出隘門,溯溪東岸行。忽石壁湧起岸東,勢極危削,溪漱之南,路溯之北,咫尺間,上倚穹崖,下循迅派指激流,神骨俱竦。三裏,轉入東塢,其北有小峰立路隅,當麥衝河南下之衝,有岩北向,日觀音洞。又北半裏,曰麥衝關。問所謂桃源洞者,正在其直西大峰之半,相望不出四裏外。
四月初一日黎明起床,雨漸漸停了。吃飯時,聽說這裏西邊有個桃源洞,相距五裏路,必須舉著火把才能深入,洞中有很多似播旗傘蓋纓絡之類的東西。找房主人導遊,不願意,隻說:“隻管前往關上,可以往西去。”於是向北出了隘門,溯溪流東岸行。忽然石壁在岸東聳起,山勢極為險要陡削,溪流衝刷著石壁的南麵,路溯溪流往北去,咫尺之間,頭上依傍著彎隆的山崖,腳下沿著迅急的水流,置身其中感到十分恐懼。三裏路,轉入東麵的山塢,塢北有座小峰立在路側,正當麥衝河南下的要衝,有個岩洞向北,叫觀音洞。又往北行半裏,叫麥衝關。打聽所說叫桃源洞的地方,正在此地正西大山峰的半山腰,相望不超出四裏之外。

關之東有真武閣,南向正與觀音洞門對。乃停行李於閣中,覓火炬於僧,將往探之。途遇一老者,曰:“此洞相去不遠。但溪水方漲,湍急不可渡,雖有導者不能為力,而況漫試乎?”餘乃廢然而返,取行李西南越而下,抵河東岸。溯之北,共一裏,有溪自西北山腋來,路從東北山腋上,遂與麥衝河別。當坡路潦小水塘跡間,有泉泛泛從下溢起,孔大如指,以指探之,皆沙土隨指而溷hùn混濁,指去而複溢成孔,乃氣機所動,而水隨之,非有定穴也。一裏,轉上後峽,遂向東入。又一裏,峽更東去,路複從北峽上。其處石峰嶙峋,度脊甚隘。越隘北下塢中,被壟盈塢,小麥青青蕎麥熟,粉花翠浪,從此遂不作粵西蕪態。
麥衝關的東邊有個真武閣,麵向南方正與觀音洞洞口相對。於是把行李停放在真武閣中,向僧人找來火把,將要前去探察此洞。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說:“此洞相距不遠。但溪水正好暴漲,水流湍急無法渡過去,即使有向導也無能為力,何況漫無目的地去探路呢?”我隻好失望而返,取了行李向西南穿越而下,抵達河的東岸。溯河往北走,共一裏,有條溪水自西北方山側流來,路從東北方山腰上行,便與麥衝河分手。在坡路積水處,有泉水泊淚從地下溢出,泉眼大如手指,用手指伸進泉眼,都是沙土,隨著手指插進去水就變混濁了,指頭抽出便又溢成孔洞,這是氣體上升的機理使沙土流動,而泉水隨著氣體冒出來,沒有固定的洞穴。一裏路,轉上後山山峽,就向東入峽。又走一裏,峽穀進一步向東延去,路又從北麵山峽上走。此處石峰嶙峋,延伸而過的山脊十分狹窄。越過狹窄的山脊往北下到山塢中,覆蓋著田壟充盈在塢中的,小麥青青蕎麥熟,全是粉色的花簇翠色的綠浪,從此地起便不再有粵西荒蕪的狀態了。

粵西獨不藝麥(不種麥)。脊東西亂水交流,猶俱下麥衝者,又東一裏,轉而北,有塢南北開洋,其底甚平,犁而為田,此處已用牛耕,不若六寨以南之用概橇矣。波耕水耨nòu,盈盈其間,水皆從崖坡瀉下,而不見有澮浚人工挖的田間溝渠之跡。二裏,有村頗盛,倚西峰下,曰普林堡。又北一裏,逾嶺而上石峰,複度峽而下,轉而東,平行石嶺間。一裏東下,盤窩中有小石峰如阜,盤托而出,路從之,經窩東入峽。一裏,複北向升嶺,一裏,遂逾土脊之上。此脊當為老龍之幹,西自大、小平伐來,東過穀蒙、包陽之間,又東過此,東南抵獨山州北,又東為黎平、平崖之脊,而東抵興安,南轉分水龍王廟者也。越脊北下,峽壁甚隘。
〔唯獨粵西不種麥子。〕山脊東西兩麵水流雜亂交流,仍然全是下流進麥衝河的水流。又往東行一裏,轉向北,有個山塢南北開闊,塢底十分平坦,犁為田地,〔此處已用牛耕種,不再像六寨以南那樣用木板橇來耕地了。〕波耕水褥,流水湮澄充盈在田野間,流水皆是從山崖斜坡上流瀉而下,卻不見有人工開挖溝渠的痕跡。二裏路,有個村莊十分興盛,緊靠在西峰之下,叫普林堡。又往北一裏,越嶺後登上石峰,再越過山峽而下,轉向東,平緩行走在石嶺之間。向東下行一裏,盤狀的山窩中有座小石峰圓圓的如像土阜,圓盤般地托地而出,路經由這座石峰,經過山窩東邊進入峽穀。一裏路,再次向北登嶺,一裏,終於翻越到土脊之上。此條山脊應當是主峰的主幹,由西麵大、小平伐延來,往東延過穀蒙、包陽之間,又向東經過此地,往東南抵達獨山州北麵,又往東形成黎平、平崖的山脊,而後向東到達興安縣,往南轉向分水嶺龍王廟。越過土脊向北下行,峽壁非常狹窄。

一裏,下行峽中,有水透西南峽來入,北隨峽去,渡之,傍澗西涯行。有岐路溯水西南峽,則包陽道,通平浪、平洲六洞者也。隨水東北行峽中,又三裏,轉而東,其峽漸開,有村在南山間,曰下石堡。又北二裏,過一巨石橋,澗從橋下西北墜深峽中而去;路別之,東北逾嶺。升降二重,又二裏,越嶺下,則東南山塢大開,大溪自西北破峽出,湯湯東去,是曰大馬尾河。以暴漲難渡,由溪南循山崖東行,溪流直搗崖足。一裏,東抵堡前,觀諸渡者,水湧平胸,不勝望洋之恐。坐久之,乃解衣泅水而渡,從北岸東向行。水從東南峽去,別之,乃東北逾嶺而下,共三裏,東渡小馬尾河。複東北升嶺,一裏半,越嶺脊東下。一裏半,出山峽,山乃大開,成南北塢,東西兩界,列山環之,大河湯湯流其間,自北而南。溯溪西岸,循西界山北行一裏,路旁即有水自西峽東向入溪,涉之。又北二裏,有石梁跨一西來溪上,度之。從梁端循峽西入,是為胡家司,即都勻長官司也,以名同本郡,故別以姓稱。又北一裏,有村在西山崖上,曰黃家司,乃其副也。又北行田塍間五裏,度西橋。又北半裏,入小西門,是為都勻郡城。宿逆旅,主人家為沈姓,亦江西人。
一裏路,下來行走在峽穀中,有澗水穿過西南的山峽前來流入峽中,向北隨著峽穀流去,渡過山澗,傍著山澗西岸走。有岔路溯流通往西南的峽中,是去包陽的道路,通往平浪司、平洲六洞司。順澗水往東北行走在峽中,又是三裏,轉向東,此峽漸漸開闊起來,有個村莊在南山山間,叫下石堡。又往北行二裏,過了一座巨型石橋,山澗從橋下向西北墜入深峽中流去;路離開了山澗,向東北越嶺。上上下下兩重山,又走二裏路,越過嶺下山,則見東南方向山塢十分開闊,有大溪自西北衝破山峽流出,浩浩蕩蕩東去,這叫大馬尾河。由於溪水暴漲難以渡河,便由溪南順山崖東行,溪流徑直衝搗著崖腳。一裏,往東到達堡壘前邊,觀看眾人渡水,溪水洶湧齊胸,禁不住生出望洋興歎的恐懼。坐了很久,這才脫衣泅水而渡。從北岸向東行,溪水從東南方的峽穀中流去,離開溪流,於是向東北越嶺後下走,共行三裏,向東渡過小馬尾河。又向東北登嶺,一裏半路,越過嶺脊向東下嶺。一裏半,走出山峽,山勢於是十分開闊,形成南北向的山塢,東西兩邊,群山環繞著它,大河浩浩森森流於塢間,自北流往南。溯溪流西岸走,沿西麵一列山向北行一裏,路旁馬上有水流自西邊峽穀中向東流入溪中,涉過溪流。又往北二裏,有座石橋跨在一條自西邊流來的溪水上,過了橋。從橋頭沿峽穀向西進去,那是胡家司,就是都勻長官司了,因為名稱與本府相同,故而用姓氏稱呼它以示區別。又向北走一裏,有村莊在西邊山崖上,叫黃家司,是胡家司的副長官。又往北行走在田野間五裏,過了西橋。又向北半裏,進入小西門,這是都勻府城。住宿在旅店中,店主人姓沈,也是江西人。

初二日晨起,作書投都勻司尊張,勉行,四川人,乃散步東入郡堂,堂乃西向蟒山者。又東上東山麓,謁聖廟。見有讀書廡東者,問南皋鄒總憲戍都時遺跡。曰:“有書院在東門內。”問《郡誌》。其友歸取以示甚略而不詳,即大、小馬尾之水,不書其發源,並不書其所注,其他可知。載都八景,俱八寸三分帽子,非此地確然特出之奇也。此地西門大溪有新架石梁,壘石為九門甚整,橫跨洪流,乃不取此,何耶?
初二日早晨起床,寫信送給都勻府知府張大人,〔張勉行,是四川人。〕於是散著步往東走入府衙大堂,大堂是坐西對著蟒山的建築物。又向東爬上東山山麓,拜渴了孔廟。見有個在東廂房讀書的人,打聽南皋人鄒總憲戌守都勻時的遺跡。回答說:“有個書院在東門內。”詢問《都勻府誌》。他的朋友回家取來給我看,《府誌》十分簡略而不詳備,就如大、小馬尾河,不記它們的發源地,而且不寫明它們流向什麼地方,其他內容可想而知。記載都勻的八景,全是些八寸三分的帽子,不是此地確實特出的奇觀。此地西門外大溪上有座新架的石橋,用石塊壘砌成九個橋拱,非常整齊,橫跨在滔滔洪水上,竟然不取此景,為什麼呢?

都勻郡城東倚東山,西瞰大溪。有高岡自東山西盤,而下臨溪塹;溪自北來,西轉而環其東。城圓亙岡上,南北各一門,西有大小二門,東門偏於山之南。城後環東山之巔,其上有樓,可以舒眺。郡西對蟒山,為一郡最高之案,郡治、文廟俱向之。其南峰旁聳,有梵宇在其上,須拾級五裏而上,以飯後雨作不及登。謂之“蟒”者,以峰頭有石脊,蜿蜒如巨蛇。今誌改為龍山。
都勻府城東麵緊靠東山,西邊俯瞰大溪。有座高高的山岡自東山向西盤繞,而下臨溪水流經的深塹;溪水自北麵流來,向西轉後又環繞到它的東邊。城牆呈圓形橫亙在山岡上,南北各有一道城門,西麵有一大一小兩道門,東門偏在山的南麵。城後環繞著東山的山頂,山頂上有高樓,可以縱目遠眺。府城西麵對著蟒山,蟒山是全府最高的山峰,府衙、文廟都朝向它。它的南峰在側邊聳起,有佛寺在峰上,必須沿台階逐級走五裏才能上去,因為飯後下雨來不及上登。把它稱之為“蟒”的原因,是由於峰頂有石頭山脊,蜿蜿蜒蜒如巨蛇。現在寫的誌書改稱為龍山。

九龍洞,在城東十裏。按《一統誌》有都勻洞,在都勻長官司東十裏,前門北向,後門南向,當即此洞。今誌稱為仙人洞二,下注雲:“一在城東,一在城西。”殊覺憒憒。
九龍洞,在城東麵十裏。據《一統誌》,有個都勻洞,在都勻長官司東麵十裏,前洞口向北,後洞口向南,應當就是此洞。誌書稱都勻有兩個仙人洞,下麵的注文說:“一個在城東,一個在城西。”覺得非常混亂。

水府廟,在城北夢遇山,大溪南下橫其前,一小溪西自蟒山北直東來注。下有白衣閣,倚崖懸危壁上,憑臨不測。上有梵音洞,西向為門。洞無他致,止雲其中有石佛自土中出者為異耳。
水府廟,在城北的夢遇山,大溪向南下流橫在廟前,一條小溪自西邊蟒山的北麵一直往東流注而來。下麵有座白衣閣,緊依山崖懸在危壁之上,高高瀕臨著不測之深淵。上邊有個梵音洞,向西辟為門洞。洞中無其他別致之處,隻是聽說洞中有尊石佛自土中生出來的事較為奇異罷了。

初三日下午自都勻起身,二十裏,文德宿。
初三日下午從都勻動身,二十裏,住宿在文德。

初四日三十裏,麻哈州。又十裏,幹溪宿。
初四日三十裏路,到麻哈州。又走十裏,在幹溪住下。

初五日十裏,麻哈大堡。又十裏,於壩哨。又十五裏,平越衛。
初五日十裏,到麻哈大堡。又行十裏,到幹壩哨。又行十五裏,到平越衛。

初六日歇平越。
初六日在平越歇息。

初七日宿店。
初七日住宿在客店中。

初八日雇貴州夫行,至崖頭宿。
初八日雇貴州的挑夫上路,到崖頭住下。

初九日新添飯,至楊寶宿。
初九日在新添衛吃飯,到楊寶山住下來。

初十日龍裏歇。
初十日到了龍裏停歇。

十一日二十裏,至鼓角。三十裏,至貴州。
十一日行二十裏,到達鼓角。又走三十裏,到貴州。

十二日止貴州。遊古佛洞。
十二日停在貴州。遊了古佛洞。

十三日止貴州,寓吳慎所家。
十三日停在貴州,寄住在吳慎所家中。

十四日晨飯於吳,遂出司南門,度西溪橋,西南向行。五裏,有溪自西穀來,東注入南大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橋。此橋謂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雲也?橋下水湧流兩崖石間,衝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度橋,溯南來大溪又西南三裏,有一山南橫,如列屏於前,大溪由其東腋北出,路從其西腋南進。
十四日清晨在吳家吃過飯,於是出了省城南門,走過西溪橋,向西南方行。五裏路,有條溪水自西邊山穀中流來,往東注入南來的大溪;有座石橋跨在溪上,叫做太子橋。〔這座橋據說是因建文帝而得名,不過為什麼用“太子”來起名呢?〕橋下溪水湧流在兩岸石崖之間,衝激奔突很是湍急,水勢是南來的大溪趕不上的。

又南行峽間二裏,曆東山之嘴,曰岜堰塘,其西南有雙峰駢起,其東即屏列山之側也。又三裏,過雙駢東麓而出其南,漸聞溪聲遙沸,東望屏列之山,南迸成峽,溪形複自南來搗峽去,即出其東北腋之上流矣;第路循西界山椒山巔,溪沿東界峰麓,溯行而猶未覿麵覿音dí覿麵也即是見麵之意耳。又南二裏,始見東溪汪然,有村在東峰之下,曰水邊寨。
過了橋,溯南來的大溪又往西南行三裏,有一座山在南邊橫著,如屏風排列在前方,大溪由它的東側往北流出去,路從它的西側向南前進。又向南行走在山峽之間有二裏,經過東山的山嘴,名叫屺堰塘,它的西南方有兩座山峰雙雙聳起,它的東麵就是那座似屏風排列之山的側麵了。又走三裏,過了雙雙並立之峰的東麓而後到達它的南邊,漸漸聽到遠處溪水的沸騰聲,東望那屏風樣排列的山,南麵迸裂成峽穀,溪水的流勢又自南流來衝搗山峽而去,這就是流出此山東北側那條大溪的上遊了;但隻是道路順著西邊一列山的山頂走,溪水沿著東麵山峰的峰麓流,逆溪而行卻仍未見麵而已。又往南二裏,這才見到東方有溪水水勢浩大,有個村莊在東峰之下,叫水邊寨。又向南三裏,叫大水溝,有一兩戶人家在路旁,前邊有樹可在下麵休息。又向南慢慢爬上土阜,於是東麵與大溪相隔。隨即從嶺上平緩前行,五裏,北望雙雙並列的山峰,又分為三岔變成筆架的形狀了。往南行走在土山峽穀中,又行一裏,出了峽口。略微折向東,就有大溪自西南方峽穀中流來,到此處往東轉,流到東峰之下,便折向北流去。有座九拱巨石橋,呈南北向架在溪上,這是華傷佬橋。於是在橋南的店鋪中吃了飯。隨即向南沿著東峰的西麓而行,都是從土坡向上爬,道路又平坦又寬敞。九裏路,見到道路通往中間的山岡,路東的流水既已向東北墜到山峽下麵,路西之水又往西北注入坑穀中去,對此現象心裏邊很奇怪。略略走上岡頭,就見路東山著密林環繞,有一戶人家位於山等之中,房門朝西麵臨大路,有三四個人歇息在岩石旁,因而拄著拐杖與他們一同休息,原來這座山岡已是南北兩麵的分水嶺了。大體上東西兩麵,全是層層峰巒似門扉樣排列,而此岡橫在東西兩列山中間成為過渡的山脈,山勢不高而且平緩,它南麵的水流即往南下流了,這裏叫獨木嶺。〔或者叫頭目嶺。從前金築司在西邊的尖峰下,而此地是頭目把守之處。〕從嶺上往南下行,靠著東麵的石山走。五裏,又爬土嶺,逐漸轉向東南,嶺頭有一塊中央一F陷的窪地。從窪地東邊又向南而上,共二裏路,於是下走。一裏,便有溪水自西北峽中流出,到此處向東轉,石橋跨在溪上,這是青崖橋。溪水從橋下往東抵達東麵一列山下,就向東南注入壑穀中去,是流經定番州而後南下灑城境內,流入都泥江的溪流,從那裏又流出嶺南了。過橋往南走,半裏路,進入青崖城的北r債。這座城新近修建過,舊城牆繞向東去,今天把城東角折向西就著尖峰上麵修築,城中瓦蓋的樓房和街市很多。這一天終日晴朗,夜裏月亮又皎潔明亮。

又南三裏,曰大水溝,有一二家在路側,前有樹可憩焉。又南漸升土阜,遂東與大溪隔。已從嶺上平行,五裏,北望雙駢,又三分成筆架形矣。南行土山峽中,又一裏,出峽。稍折而東,則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抵樂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鞏同“拱”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為華仡佬橋。乃飯於橋南鋪肆中。遂南向循東峰之西而行,皆從士阪升陟,路坦而寬。九裏,見路出中岡,路東水既東北墜峽下,路西水複西北注坑去,心異之。稍下岡頭,則路東密箐回環,有一家當其中,其門西臨大路,有三四人憩石畔,因倚杖同憩,則此岡已為南北分水之脊矣。蓋東西兩界,俱層峰排闥,而此岡中橫其間為過脈,不崚而坦,其南即水南下矣,是雲獨木嶺。或曰頭目嶺。昔金築司在西界尖峰下,而此為頭目所守處。從嶺南下,依東界石山行。五裏,複升土嶺,漸轉東南,嶺頭有一窪中墜。從其東又南向而上,共二裏,乃下。一裏,則有溪自西北峽中出,至此東轉,石梁跨之,是為青崖橋。水從橋下東抵東界山,乃東南注壑去,經定番州而南下泗城界,入都泥江者也,於是又出嶺南矣。度橋而南,半裏,入青崖城之北門。其城新建,舊紆而東,今折其東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頗有瓦樓闤闠焉。是日晴霽竟日,夜月複皎。
青崖屯隸屬於貴州前衛,可地方上卻歸廣順州管轄。北麵距省城五十裏,南邊距定番州三十五裏,東北方距龍裏司六十裏,西南方距廣順州五十裏。有溪流自西北的主峰山脊發源,環繞過城北往東流後向南轉去。這是貴州省城南郊的要害之地,現今增設了總兵官駐紮在城內。

青崖屯屬貴州前衛,而地則廣順州所轄。北去省五十裏,南去定番州三十五裏,東北去龍裏六十裏,西南去廣順州五十裏。有溪自西北老龍脊發源,環城北東流南轉。是貴省南鄙要害,今添設總兵常駐武官駐紮其內。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