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戊寅(公元1638年)九月初一日雨達旦不休。起觀兩界山,已出峽口,碧峒在西南山下,其北山岡上即紅板橋,為貴州界。複去黔而入滇,高枕一宵矣。就火炊飯欲行,主人言:“此去黃泥河二十裏,水漲舟莫能渡,須少需等待之。”蓋是河東岸無居廬,先有去者,亦俱反候於此。餘見雨勢不止,憚於往返,乃掃剔片地,拭木板為幾,匡坐正坐敝茅中,冷則與彝婦同就濕焰。蓋一茅之中,東半畜馬,西半則主人之捐,榻前就地煨濕薪以為爂,爂北即所置幾地也,與其榻相隔止一火。夜則鋪茅以臥,日則傍火隱幾。雨雖時止,簷低外濘,不能一舉首辨群山也。
戊寅年(崇禎十一年,1638)九月初一日雨通宵達旦一直沒停。起床去觀賞雲南、貴州兩省交界處的山脈,出了山峽口。〔碧酮在峽穀西南麵的山下,其北麵的山岡上就是紅板橋,紅板橋屬於貴州省地界。〕又離開貴州省而進入雲南省,高枕無憂地睡了一夜。就著火塘做飯準備出發,主人說:“這裏距離黃泥河二十裏,河水一漲船就無法渡過去,必須稍稍等待。”因為黃泥河東岸沒有人家居住,有先去河邊的人,也都要返回到這裏等侯。我看雨沒有停的趨勢,怕來回往返,於是就在簡陋的茅屋裏清掃出一小塊地方,把木板擦幹淨後作為小桌子坐著,冷了就和彝族婦女一同靠近燒濕柴的火塘。這一間茅草屋中,靠東的一半畜養馬匹,靠西的一半則是主人的床鋪,床鋪麵前就地埋個火塘燒烤濕柴,火塘北麵是我放小桌子的地方,與主人的床鋪僅相隔一個火塘。夜晚鋪上茅草就睡,白天則在緊靠火塘坐在小桌子前。有時雨雖然停了,但屋簷低矮、門外泥濘,不能一抬頭就看清群山。

初二日夜雨仍達旦。主人言:“今日漲愈甚,舟益難渡。明日為街子,貴州為”場“,雲南為”街子“,廣西為”墟“。候渡者多,彼舟不得不至。即餘亦同行也。”餘不得已,複從之。匡坐如昨日,就火煨粥,日三啜焉,枯腸為潤。是日當午,雨稍止。忽聞西嶺喊聲,寨中長幼俱遙應而馳。詢之,則豺狼來負羊也,幸救者,傷而未死。夫日中而凶獸當道,餘夜行叢薄中,而僥幸無恐,能忘高天厚地之靈祐哉!
初二日雨仍然通宵達旦地下。主人說:“今天河水漲得更加厲害,船隻更難渡過去。明天是街子,〔貴州省叫“場”,雲南省叫“街子”,廣西省叫“墟”。〕等侯渡船過河的人很多,那渡船不得不劃過來。到時我也和你一齊走。”我沒有其它辦法,又聽從了。和昨天一樣坐在屋裏,就著火塘煮稀飯,一日三餐,幹癟的腸胃得以滋潤。這天中午,雨漸漸停了。忽然聽到西邊山嶺傳來喊聲,寨子裏的男女老少都呼喊起來響應這遠方的喊聲,並急急忙忙地奔過去。詢問後才知道,是豺狼來拖羊,幸而救得及時,羊雖然受傷卻沒死。大白天的中午都有猛獸在大路上出沒,我連夜在草木叢雜的地方行走,而僥幸沒受到驚嚇,怎能忘記天神地靈的保佑呢!

碧峒在亦佐縣東百裏。蓋滇南勝境之界山南走東轉,包明月所又稱平彝所之南橫過,為火燒鋪南山。按滇南勝境,乃分界山也,而老脊尚在其東火燒鋪西嶺。餘前過明月所,即平彝所,詢土人,言其水南下亦佐。則明月所東,火燒鋪西,乃為分水之脊,即轉為火燒、亦資孔之南山,東走而北轉,經樂民所,北繞歸順、狗場之間,而東南下安籠所,入廣西泗城州境,又東過思恩府北,東峙為太明山,而盡於潯州,為黔、鬱二江之界。其滇南勝境之南,所度火燒鋪南山者,其峽中尚有明月水出焉,界從其口東度兩分而已。老脊從此分為兩支。正支東由亦資孔南,東北繞樂民所北,而轉安籠所,下泗城州。旁一支南下東轉,而黔、滇之界因之,南抵此峒,又南至於江底,又南盡於南盤之北焉。是黔界越老脊之西南,不以老脊為界,而以南支為界也。若以老脊,則樂民所、狗場營、黃草壩俱當屬滇。以老脊東行而黔隘小,故褻滇益黔,以補不足。
碧桐位於亦佐縣東邊一百裏處。原來滇南勝境所在的雲、貴界山往南延伸後朝東轉,繞著明月所的南部橫貫過去,成為火燒鋪南山。〔滇南勝境關所在的山,是雲、貴兩省的界山,但界山主峰還在其東邊的火燒鋪西嶺。我從前經過明月所―就是平彝所,詢問當地人,他們說明月所的水往南流到亦佐縣。那麼明月所東麵、火燒鋪西麵,才是雲、貴兩省分水嶺的主峰山脈,就是繞過去成為火燒鋪、亦資孔騷南山的山脈,往東延伸後向北轉,經過樂民所,再往北從歸順營、狗場營之間繞過,然後往東南延伸到安籠所,進入廣西省泅城州境內,又往東延伸、經過思恩府北麵,往東聳立為大明山,然後延伸到得州為盡頭,成為黔江與鬱江的分水嶺。而滇南勝境的南部,所延伸為火燒鋪南山的山脈,其峽穀中還流出明月水,雲、貴兩省的界山從峽穀口東麵分別向兩邊延伸罷了。〕主峰山脈從這裏分為兩支。主要的一支往東經過亦資孔騷南部,往東北繞過樂民所北部,然後轉到安籠所,延伸到泅城州。旁邊的一支往南延伸後向東轉,而黔、滇兩省的分界就順著這支山脈走向,往南延伸到碧炯這裏,再往南延伸到江底,又往南延伸到南盤江北岸結束。因此貴州省的省界越到分水嶺主峰山脈的西南,不以主峰山脈為界山,而以往南延伸的分支山脈為界山。〔如果以主峰山脈分界,那麼樂民所、狗場營、黃草壩等地都應當隸屬於雲南省。因為主峰山脈往東延伸,使貴州省地域狹小,所以就根據支脈為界來減少雲南省的地域而增加貴州省,以便彌補不足。〕

碧峒北與新興城遙對,南與柳樹遙對。此地又滇凸而東者。
碧酮北邊與新興城遙遙相對,南邊與柳樹遙遙相對。這裏又是雲南省向東凸出的地方。

碧峒寨有民哨,有薙薙,共居一寨門之內。其西為民寨,即餘所棲者;其東為薙薙寨。
碧酮寨有漢民的哨,有鑼鑼,漢民、鑼鑼共同居住在一道寨門之內。寨子西部是漢民寨,就是我所寄住的地方;寨子東部是鑼鑼寨。

自黃草壩至此,米價最賤,一升止三四文而已。
從黃草壩到碧炯,米價最便宜,一升米才賣三四文銅錢。

初三日子夜寒甚。昧爽起,雨仍霏霏。既飯,出寨門,路當從小岐南上山,誤西從大石徑行。初有塢西北去,以為狗場道。隨石徑西南轉,二裏,東界石山南去,塢轉而西,隨之。
初三日晚上到淩晨氣候非常寒冷。天亮起床時,雨仍然下得很大。吃過飯後,從寨門出去,應當順著小岔路往南上山,卻錯誤地順著石頭大路往西邊走。一上路就有山塢朝西北邊伸去,我以為是去狗場營的路。隨著石頭路往西南轉,走了二裏,東部的石山向南延伸,山塢朝西轉,順著山塢走。

二裏,峽中禾遂盈隴,望北山崖畔有四五家懸坡上,相去尚一裏,而塢南遂絕,乃莽蒼橫陟其塢而西北,一裏,抵北山村麓,有兩人耕於其下,亟趨而問之。尚隔一小溪,其人輒牽牛避去。餘為停趾即停止行進,遂告以問道意。
二裏,峽穀中莊稼水溝遍布,遠遠看見北麵的山崖邊有四五家人高高地住在山坡上,還相隔一裏的距離,而山塢南麵路卻斷了,於是從迷茫中橫穿山塢往西北走,一裏,來到北麵山村所坐落的山腳,有兩個人在山下耕作,急忙奔過去詢間他們。還相隔一條小溪,這兩人就牽著牛避開了。我因此停下腳步,把問路的意圖告訴他們。

其人始指曰:“往黃泥河應從來處。此誤矣。”在問以誤在何處,其人不告去。乃返,行泥塍間,路倏斷倏續。二裏餘,至前轉塢處,猶疑以為當從南峽入。方惆悵無路,忽見塢邊一牧馬者,呼之,即碧峒居停主人也,問何以至此?蓋黃泥河之道,即從碧峒後東南逾嶺,乃轉西峽,正與此峽東界石山,南北相隔,但茅寨無路,故必由碧峒始得通行。遂複二裏餘,返至碧峒西南,傍其寨門,東南逾嶺而下。一裏,東南徑塢,半裏複上,又半裏,又東南逾一嶺,有峽自南西墜,而路則直西出坳。半裏始下,又半裏抵西峽中,遂由峽西行。屢陟岡窪,三裏,有石峰踞峽之中,為當關之標,由其北逾脊而下。
兩人才指著說:“去黃泥河應當從你過來的地方走。到這裏錯了。”我再問錯在什麼地方,他們沒告知就離開了。於是往回走,在泥濘的田埂上穿行,道路時斷時續。走了二裏多,來到先前轉進山塢的地方,猶疑不決地以為應當順著南邊峽穀進去,正在為不知道走哪條路而惆悵,忽然看見山塢邊有一個牧馬人,呼喚他,原來是我在碧炯寄宿的主人,他問我為什麼會來到這裏。因為去黃泥河的路,就從碧恫背後往東南翻越山嶺,然後才轉進西邊峽穀,剛好和此峽穀東部隔著石山,南北相隔,隻是茅草堵塞,無路可走,所以必須經由碧桐才能通行。於是又走二裏多,返回到碧酮西南,沿著碧恫寨門,往東南越嶺而下。一裏,往東南橫穿山塢,走了半裏又往上攀。又半裏,再往東南越過一道山嶺,有道峽穀從南往西延伸下去,而道路則一直向西伸出山坳。走半裏後開始下坡,又走半裏抵達西邊峽穀中,於是順著峽穀往西走。多次登岡穿窪,三裏,有座石峰突立在峽穀正中,猶如一夫當關的標誌,從石峰北麵越過山脊往下走。

時密雲釀雨,見細箐縈崖,深杳叵測,真豺虎之窟也。惴惴西下,一裏度壑。又二裏,忽有水自北峽出,下嵌壑中,繞東南而注,是為黃泥河。其河僅比瀘江水,不闊而深,不渾而急;其源發於樂民所、明月所,經狗場至此,東南與蛇場河同下江底而入盤江者也。時有小舟艤停泊西,稍待之,得渡,遂西上坡。一裏半,逾嶺坳,有岐自東南峽底來,為入小寨而抵板橋者,乃知板橋亦四達之區也。又西出峽,見群峰中圍一壑,而北峰獨稍開,即黃泥河所環。共一裏餘,抵聚落中。是日為市,時已散將盡。入肆覓飯。主人婦以地濘天雨,勸留莫前。問馬場尚四十裏,度不能前,遂停杖焉。黃泥河聚廬頗盛,但皆草房。其地四麵環山,而北即河繞其後,複東南帶之。西又一小溪,自西南峽來,北注黃泥。其中多盤塢環流,土膏豐沃,為一方之冠。亦佐之米,俱自此馬駝肩負而去。前擬移縣於此,至今稱為新縣,而名亦佐為舊縣雲。
這時烏雲密布,大雨欲來,隻見狹窄的警溝環繞崖壁,深不可測,真像是豺狼虎豹的巢穴。惴惴不安地往西下山,一裏越過溝壑。又走二裏,忽然有河水從北邊峽穀中流出,往下墜入溝壑中,繞向東南流去,這就是黃泥河。黃泥河水僅和滬江水一樣,水麵不寬但深,水流不渾但急;河流發源於樂民所、明月所,流經狗場營後流到這裏,往東南和蛇場河一齊流到江底,然後再流入盤江。此時有條小船停在西岸,稍微等了一會,得以渡河,於是往西上坡。一裏半,翻越嶺坳,有條岔路從東南邊峽穀底伸過來,這是進小寨然後通往板橋的路,於是知道板橋也是四通八達的地區。又往西走出峽穀,看見群峰環繞著一道溝壑,隻有北麵的山峰稍稍讓開,是黃泥河所繞流的出口。共走了一裏多,來到聚落中。這一天是趕集的日子,我到時集市已經快要散完了。進店鋪裏找飯吃。主人、主婦認為地下泥濘、天上下雨,勸我留在這裏不再往前走了。詢問離馬場還有四十裏,估計不能走到,就留宿在這裏。黃泥河的民宅較多,但都是草房。這裏四麵環山,而北麵則黃泥河水從山後繞過,再往東南流去。西邊還有一條小溪,從西南峽穀中流來,再往北注入黃泥河。黃泥河地區有很多流水環繞的盤塢,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這一帶居於首位。亦佐縣的米,都是從這裏馬馱、人背去的。從前曾計議過將縣治移到這裏,所以至今有稱黃泥河為新縣,而把亦佐縣叫舊縣的說法。

初四日晨起雨止,四山雲氣勃勃。飯而行,西半裏,度一木橋,其下溪流自南而北,即西小溪也。又西上坡,轉而南,溯流半裏,入西峽。又半裏,轉而北,其處又有北峽、西峽二流之交焉。於是隨北峽溪,又溯流半裏,乃西上山。
初四日早晨起床時雨停了,四周群山雲霧騰騰。吃過飯就出發。往西走半裏,經過一座木橋,橋下的溪水從南向北流,就是黃泥河西邊的小溪。又往西上坡,轉向南,沿著溪流往上走了半裏,進入西邊的峽穀。又走半裏,向北轉,這裏又有北峽穀、西峽穀之水交彙而成的溪流。於是沿著北峽穀的溪流,又往上走了半裏,才往西上山。此時東麵山峰的雲霧漸漸散開,我於是鼓起勇氣往上攀登。抬頭看見西嶺最高,嶺上都是狹窄的山坡、陡峭的警溝,雲霧籠罩在頂上,不能全部看清。往上攀登了二裏,漸漸陷入濃霧之中,於是從峰頂上穿過峽穀往上走,在這裏隻覺得著溝深邃,霧色濃黑,咫尺之內就什麼都看不見。又走一裏登上山頂,順著嶺上平行。又走二裏後才下山,下一裏到西塢。穿越山塢往西走,一裏,過一座小橋,橋下的水往北流。於是向西南轉,一裏,有岔道朝南北交叉著:往南去的是到牛場村的路,路旁有小峰並列,村莊隱蔽在小峰下麵;往北去的是從這裏到狗場營的路。又往西走半裏,於是往西上山。這座山坡又陡又滑,沒有石梯可走,隻有會陷腳的泥坎,往上攀行極為困難。二裏,登上峰頂,又沿著峰頂平行一裏,翻越峰頂。

時東峰雲氣稍開,乃賈勇上躋。仰見西嶺最高,其上皆夾坡削箐,雲氣罩其頂,不能悉。躋二裏,漸入濃霧中,遂從峰頭穿峽上,於是箐深霾黑,咫尺俱不可見。又一裏陟其頂,平行嶺上。又二裏乃下,下一裏及西塢。涉塢而西,一裏,度一小橋,橋下水北流。乃南向西轉,一裏,有岐交其南北:南乃入牛場村道,有小峰駢立,村隱其下焉;北乃其處趨狗場營者。又西半裏,乃西上山,其坡峻且滑,無石級可循,有泥坎陷足,升躋極難。二裏,陟峰頭,又平行峰頭一裏,越其巔。時濃霧成雨,深茅交道,四顧皆彌淪完全被淹沒如銀海。得峰頭一樹如擎蓋,下有列石如錯屏,乃就樹踞石而憩,止聞颼飀滴瀝之聲,而目睫茫如也。又西北平行者一裏,下眺嶺西深墜而下,而杳不可見;嶺東屏峙而上,而出沒無常。已從北下,始有石磴陡墜,箐木叢水。
這時濃霧變成雨霧,茂盛的茅草交織在路上,環顧四周,都被雨霧淹沒得如同銀色的海洋。在山頂上找到一棵像車蓋一樣的樹,樹下的石頭如同屏障錯落排列,於是靠著樹、盤坐在石頭上休息,隻聽到庵咫的風聲和滴滴答答的雨聲,而眼前茫然一片。又往西北平行一裏,往下看到山嶺西邊深深墜落下去,但昏暗得什麼也看不清楚;嶺東邊的山峰屏風般地聳立向上,但沒有往來出沒的固定道路。從北邊下去後,才有很陡的石梯通下山去,山警中樹木叢密,溪水聚集。

共一裏半,陟塢而西,亦中窪之宕也。半裏,又逾西坳出,其壑大開,路乃稍平,尖峰旁立,若為讓道者。西向平行塢中一裏半,有水橫瀦於前,以為溪也,涉之不流,乃壑底中窪之坑,蓄而成溪者。又西二裏,複有一溪,北流甚急,波漲水深,涉之沒股焉。又西一裏,乃飯於峽坡之下。既飯,遂西人竹峽。祟峰回合,紆夾高下,深篁密箐,蒙密不容旁入,隻中通一路,石徑逶迤,如披重雲而穿密幄也。其竹大可為管,彌漫山穀,杳不可窮,從來所入竹徑,無此深密者。
共走了一裏半,越過山塢往西走,也是中窪之宕。半裏,又往西穿出山坳,這裏的溝壑十分開闊,道路於是遂漸平坦,尖尖的山峰立在路旁,好像是為了讓路。往西順著山塢平行一裏半,有水橫積在前麵,我以為是溪流,涉水時水不流動,原來是溝壑底部的中窪之坑蓄積而成的死水。又往西走二裏,又有一條溪水,往北流得很急,水波上揚,水流較深,從中經過時淹沒了大腿。又往西走一裏,於是在峽穀的坡腳吃飯。飯後,就往西進入竹林密布的峽穀。高高的山峰迂回合攏。曲折高低地聳立在峽穀兩旁,草竹茂盛、著竹叢密,將峽穀嚴密地遮蓋得不容從旁邊進去,隻在正中間有一條通路,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如同披開重重雲霧而鑽進密閉的帳篷。峽穀中的竹子大多可以製作管樂器,彌漫山穀,竹林深不可測,我所走過的竹林中的小路,竹子從沒有像這樣又深又密的。

其處名竹園箐。自黃泥河西抵馬場,人人捆負,家家獻客,皆此物也。客但出鹽瀹(用湯煮東西)之耳。其中坡陀屢更,三裏,逾峽南下,其壑中開,又為霧障,止聞隔坡人語聲,然不辨其山形穀勢矣。南行壑中一裏,轉而西半裏,又越一坳。又半裏,經峽而西,抵危坡下,複西向躋磴上,於是密箐仍縈夾壁懸崖間,其陟削雖殊,而深杳一如前也。攀陟三裏,西逾嶺頭,竹箐既盡,循山南轉,皆從嶺上行。路東則屏峙而上,路西則深墜而下,然皆沉霧所翳,不能窮晰也。南向平陟嶺上者三裏,轉而西行嶺脊者一裏,其脊南北,俱深墜而下,第霧漫莫悉端倪。既而傍北嶺行,北屏峙而南深墜。又二裏,雨複大至,適得羊場堡四五家當嶺頭,遂入宿焉。其家竹床竹戶,煨撃竟麾盟瘢雇纈曛嘁病?
〔這地方名叫竹園著。從黃泥河往西一直到馬場,人人一捆捆背著的,家家招待客人的,都是這竹筍。客人隻需取出鹽巴煮吃就行了。〕峽穀中的地勢傾斜多變,走了三裏,穿過峽穀往南下,其溝壑較為開闊,卻又被霧氣阻礙視線,隻聽到隔著山坡有人講話的聲音,卻分辨不清山穀的地貌形勢。往南在溝壑中走了一裏,轉向西走半裏,又越過一道山坳。再走半裏,穿過峽穀往西走,來到陡坡下,又往西沿石階向上攀登,到了這裏,竹林密布的著溝仍然環繞在懸崖峭壁之間,竹著在陡峭的山崖上和峽穀中雖然不一樣,但深邃一如先前。攀登三裏,往西越過嶺頭,走完竹著後,順著山往南轉,都是順著嶺上走。路的東麵屏峙著更高的山峰,路的西麵則深深地墜陷下去,但兩麵都被沉重的霧氣所遮蓋,不能完全看清楚。往南順著嶺緩緩地上了三裏,轉向西從嶺脊上走一裏,嶺脊的南北兩邊,都深深地墜陷下去,隻是因霧氣彌漫而無法看清邊際。不久順著北嶺走,路北邊山峰屏峙而南邊深墜。又走二裏,大雨又來臨了,恰好走到有四五家人就著嶺頭居住的羊場堡,於是進去住宿。羊場堡家家竹床竹門,烤著火煮竹筍吃,完全忘卻了風雨中行進的苦難。

初五日夜雨達旦不休。飯而行,遂南向稍下,已漸轉西。兩旁多中窪下陷之穴,或深墜無底,或瀦水成塘,或枯底叢箐,不一而足,然路猶時時陟岡逾嶺,下少上多也。十裏,見路北有深箐,有岐從箐中升,合並西去;有聚落當嶺頭,是曰水槽。其處聚落頗盛,夾道成衢,乃狗場營、安籠所、桃花大道所出。但岡頭無田,其上皆耕厓即崖鋤隴,隻湛種粟,想稻畦在深坑中,霧翳不見也。升陟嶺頭,又西五裏,是曰水井,其聚落與水槽同。由其西一裏半,始曆磴下,遙望西塢甚深。
初五日夜裏下雨,到天明還沒停。吃過飯後出發。於是往南逐漸下坡,不久慢慢轉向西。路兩旁有很多中窪、下陷的洞穴,有的深陷不見底,有的積水形成池塘,有的幹枯的底部警竹叢叢,不能一一列舉出來,然而道路仍然常常爬山越嶺,下的時候少,上的時候多。走了十裏,看見路北邊有很深的警溝,有岔路從警溝中向上伸出來,和正路合並之後往西延伸;有村落位於嶺頭,這是水槽。水槽村落較大,房屋夾道,形成四通八達的路,是去狗場營、安籠所、桃花各條大路所起始的地方。但岡頭上沒有水田,其上沿著山邊耕挖成行,隻能種旱穀,想來稻田在深坑中,因霧氣遮蔽而看不見。順著嶺頭升登,又往西走五裏,來到水井。這裏的村落和水槽相同。從水井往西走一裏半,開始順著石階往下走,遠遠看去西邊的山塢很深。

下箐中一裏,由峽底西行二裏,複逾坡而上。一裏,稍下坡西塢中。其中不深,而回峰四辟,霧倏開合,日色山光,遠近迭換,亦山中幻景也。既複西向逾嶺,三裏,見嶺西窪中,有水成塘。乃循峰西北行,稍下一裏,而入亦佐縣東門。縣城磚甃,而城外草舍三四家,城中亦皆草舍,求瓦房寥寥也。一裏,炊於縣前。飯後,半裏出西門,乃西北行。計其地猶在群峰之頂,但四山霧塞,上下莫辨耳。從嶺頭西北行二裏,乃西向曆峻級而下。其時霧影亦開,遂見西塢中懸,東界所下之山,與西界崇峰並夾,南北中辟深壑,而拐澤河自北而南,經其中焉;其形勢雖見,而河流猶深嵌不可窺。西山崇列如屏,南額尤高,雲氣尚平抹其頂,不令盡露。西山之南,複起一山,斜障而東,此則障拐澤而東南合蛇場者也。於是盤折西下,三裏,抵坡而磴盡。複西北行坡陀間,一裏,逾岡再下,數家茅舍在焉,然猶未瀕河流也。
下到著溝裏走了一裏,順著峽穀底往西走兩裏,又攀越山坡向上走。一裏,逐漸下到坡西的塢中。山塢不深,但環繞的山峰朝四麵退避,雲霧忽然散開、忽然聚合,遠處近處的日光山色輪流變換,也是山中夢幻般的景致。不久又往西越過山嶺,三裏,看到山嶺西邊的窪地中,積水形成池塘。於是順著山峰往西北行,逐漸往下走一裏,然後從亦佐縣東門進城。縣城的城牆是用磚砌的,而城外有三四家草房,城中也都是草房,瓦房寥寥無幾。走了一裏,在縣衙門前麵燒火做飯。吃過飯後,走半裏從縣城西門出城,於是往西北行。計算一下這裏仍然處在群山的頂上,隻是四周的群山被雲霧填塞,上下無法分辨罷了。順著嶺頭往西北走二裏,才向西邊順著又高又陡的台階而下。這時,籠罩群山的雲霧也散開了,於是看見西塢在群山之中高懸,東部所下的山,和西部高大的山峰對峙於山路兩旁,南部北部的群山之中劈開很深的溝壑,而拐澤河從北往南從溝壑中流過;這裏地貌形勢雖然見到了,但拐澤河水還深嵌在溝底而無法看見。西部的大山如屏風一樣高高聳列,靠南頭的尤其高大,雲霧還齊齊地掩蓋住山頂,不讓它全部顯露。西部大山的南邊,又聳起一座山峰,斜斜地、如同屏障般地往東延伸,這是阻隔拐澤河流向東南彙入蛇場河的大山。於是盤環曲折地往西下,三裏抵達山坡而下完石台階。又往西北順著不平坦的山坡上走,一裏,越過山岡再下,幾家茅草房在路邊,然而還沒臨近河流。

又西半裏,涉一東來小水,乃抵河岸。溯之北,又涉一東北來小水,約半裏,有渡舟當崩崖下,渡之。是河發源幹平彝衛及白水鋪以東,滇南勝境以西皆注焉。其勢半於江底,而兩倍於黃泥河,急流傾洞,南奔東轉,與蛇場合而東南會黃泥河水而為江底河者也。亦佐、羅平南北東西二處,俱以此為界。西登崖,崖岸崩頹,攀躋而上,遂西向陟嶺。時暮色將至,始以為既渡即有托宿處,而荒崖峻阪,絕無一人,登陟不已,暮雨複來。五裏,遇一人趨渡甚急,執而問之。曰:“此無托宿處。雞場雖遙,亟趨猶可及也。”乃冒雨竭蹶,轉向西南上。五裏逾坳而西,乃西轉北行峽中。稍降二裏,得數家之聚焉。遂入宿焉。其家竹床竹戶,偎校晌筍,竟忘風雨之苦也。
又往西走半裏,渡過一條由東邊流來的小河,才抵達拐澤河邊。沿著河流朝北往上走,又渡過一條從東北邊流來的小河,大約走半裏,有渡船停在倒塌的山崖下邊,乘船渡過拐澤河。拐澤河發源於平彝衛和白水鋪以東,滇南勝境以西的河流都彙入其中。河流氣勢相當於江底河的一半,但相當於黃泥河的兩倍,湍急的河水傾瀉,直傾山洞,往南奔流,再向東轉,與蛇場河會合,然後流向東南和黃泥河會合而形成江底河。亦佐縣、羅平州兩地的南北、東西,都以這條河流為界。向西登崖,崖邊崩塌,攀爬著而上,於是朝西上嶺。這時已將近傍晚,當初以為渡過拐澤河後就有寄宿的地方,但過河後卻是荒崖陡坡,空無一人,隻有不停地攀登。傍晚,雨又下起來。走了五裏,遇到一個人非常急忙地往渡口趕,拉住他詢間住處。這個人說:“這裏沒有能夠寄宿的地方。去雞場住雖然較遠,但急速趕路還能來得及。”於是冒著雨竭盡全力地趕路,轉朝西南方攀登。五裏後越過山坳往西走,又從西轉向北,在峽穀中行走。逐漸下降了二裏,來到了有幾家人的聚落。趕快投宿,烤火做飯,夜色已經來臨,而雨又下了整整一夜。

初六日晨起雨止,四山猶氤氳不出。既飯,稍西下,渡窪。複西北上,漸露昨所望屏列崇峰在西南,而路盤其東北。三裏逾一岡,坪間有墟地一方,則雞場是也,從坳北稍下,又得數家之聚焉,問之,亦雞場也。蓋昨所宿者,為雞場東村,此則雞場西村矣。從村北行,其峽西墜處,有石峰屼立,路從其北逾脊。稍東轉而北涉塢,共三裏,遂西北躋嶺。盤折石磴西北上,二裏而涉其巔,則夙霧頓開,日影煥發,東瞻群峰吐穎,眾壑盤空,皆昨所從冥漠中度之者。越嶺西下一裏,抵盤壑中,見秋花懸隙,細流縈磴,遂成一幽異之境。西一裏,有山橫披壑西,透其西北腋,似有耕雲樵石之棲,在西峰後;循其東南塢,則大路所從去也。乃隨塢南轉。塢東西山分兩界,餘以為塢中水將南流,而不意亦懼中窪之穴也。南行三裏,複逾脊而上,遂西轉,盤橫坡之南脊焉。
初六日早晨起床時雨停了,但四周的群山還籠罩在雲霧中而沒顯露出來。吃過飯後,往西漸漸地下,走過窪地。又朝西北上,昨天所看到的屏障般地聳列在西南方的高大山峰逐漸顯露出來,但道路繞向大山東北邊。走三裏越過一座山岡,平坦的山穀中有一塊趕集用的場地,那麼這裏就是雞場。順著山坳往北漸漸下山,又來到一個有數家聚居的村落,詢問地名,也是雞場。原來昨天晚上住宿的地方,是雞場東村,這裏則是雞場西村了。從雞場西村往北走,其峽穀西邊墜陷下去的地方,有座光禿的石峰聳立著,道路從石峰北邊翻越山脊。逐漸朝東轉,再向北越過山塢,一共三裏,就從西北上嶺。盤環曲折的石階朝西北方向上去,一共二裏就翻越其頂,於是晨霧頓時散開,日光山影使人精神煥發,往東看去,群山露出尖尖的山峰,眾多的溝壑回繞群山,形成空穀,這些都是昨天濃霧迷茫之中經過的地方。翻越山嶺往西下一裏,抵達曲折的溝壑之中,隻見秋季的山花懸掛在崖石縫隙中,細細的山泉環繞著石階,於是成為一處幽靜、奇妙之境。往西走一裏,有山橫橫地顯露在溝壑西邊,從其西北側穿過,似乎有耕耘打柴采石之人居住,在西峰背後;沿著其東南邊的山塢走,則是大路所順著出去的地方。於是跟隨著山塢往南轉。山塢東邊、西邊的山分成兩部分,我以為塢中的水將向南流,而沒有料到水也都是中窪的坑穴所積聚的。往南走三裏,又翻過山梁往上走,於是向西轉,盤繞著橫坡的南山梁走。

一裏,循橫坡南崖而西,其處山脊湊合,岡峽縱橫,而森石尤多娟麗。又西一裏,有岐自東南峽來合。又西一裏,乃轉北下,於是西向山遙豁,而路則循山西北向行矣。四裏,複北向逾岡,轉而西下,望西北塢中,有石壁下嵌,不辨其底。已而降行塢中一裏餘,又直造其下,則亦中窪之峽也。由其南又西行,兩陟岡塢共三裏,始涉一南流小水。自渡拐澤河至此,俱行嶺上,未見勺水。又西逾一岡,一裏,南望岡南,一峰西辟,洞門高懸,門有木橫列,而下隔一峽,遙睇無路,遂不及迂入。又半裏,又涉一南流小水,西逾一岡,共二裏而抵桃源村。其村百家之聚,與水槽相似,倚北山而居;前有深塢,羅平之道自塢中東南來;北東西三麵,俱會其水南墜入崖洞,而南泄於蛇場江。故知拐澤西岸崇山,猶非南行大脊也。村多木皮覆屋以代茅。時日已午,就村舍瀹湯餐飯,而木濕難燃。久之,乃西向行,渡西北峽石中小水。
一裏,沿著橫坡的南崖向西走,這裏山梁湊集、彙合,岡隴、峽穀縱橫交錯而幽暗,石峰尤為秀麗。又往西走了一裏,有條岔道從東南峽穀中伸出來彙合。又往西走一裏,就轉向北下,從這裏往西,山峰遙遠、山穀開闊,而路則順著山朝西北方向走。四裏,又朝北翻越山岡,轉向西下,遠看西北邊的山塢中,有石壁往下鑲嵌,但不能分辨石壁的底部在哪裏。不久,下到山塢中走了一裏多,又直直地下到塢底,則也是中窪形成的峽穀。從山塢南部又往西走,兩次登上山岡、穿越山塢,一共走了三裏,才渡過一條往南流的小河。〔從渡過拐澤河後一直到這裏,都是在嶺上行走,沒有見到一勺水流。〕又往西翻過一座山岡,一裏,向南邊眺望山岡南部,有一座山峰朝西敞開,洞門高懸,門上有木頭橫列,但山峰下麵隔著一道峽穀,遠遠看去沒有路過去,於是來不及繞進山洞。又走半裏,再渡過一條往南流的小河,往西越過一座山岡,一共走二裏就抵達桃源村。這村子是百戶人家的聚居地,和水槽相似,村莊傍靠北山而居;村前有很深的山塢,通往羅平州的道路從山塢的東南方伸過來;北、東、西三麵的山環合,水往南流入崖洞,再向南流進蛇場河;由此知道拐澤河西岸的崇山峻嶺,還不是往南走向的大山脈。桃源村大多用樹皮來代替茅草覆蓋屋頂。這時已是正午,就著村中的房舍燒水做飯,然而木柴潮濕、難於燃燒。很長時間,才向西出發,渡過西北峽石間的小河。

一裏,陟西塢而上。又一裏,逾岡而西,見西塢自西而東,其南有小山蜿蜒,亦自西而東界之。其山時露石骨崢崢,然猶未見溪流也。塢中雖旋窪成塘,或彙澄流,或瀦濁水,皆似止而不行者。又西一裏,逾岡西下,有村當塢,倚南崖而居。於是繞村西行,始見塢中溪形曲折,且聞溪聲潺湲矣。由其北溯之西行,又一裏,見塢中又有一村當塢而居,始見溪水自西來,從其村西,環其村北,又繞其東,其村中懸其北曲中,一溪而三麵環之,南倚南山之崖,北置木橋以渡溪水。其水不甚大,而清澈不汩,是為清水溝雲。蓋發源於西山之回坎坡,經此而東出於桃源,始南去者也。
一裏,登西邊山塢而上。又一裏,越過山岡往西走,看見西邊的山塢從西到東走向,山塢南有高低蜿蜒的小山,也是從西到東走向,形成山塢邊界。這裏的山不時地露出陡峻的石峰,然而仍舊看不見溪流。山塢中雖然窪地層層環繞形成池塘,有的彙積起清澄的流水,有的停聚著混濁的積水,但都仿佛靜止而不流動。又往西一裏,越過山岡往西下,有村子位於塢中,背靠南崖而居。於是繞過村子往西行,才看見山塢中曲折的溪流,而且聽到緩緩流動的溪水聲。順著溪水北岸溯流西行,又走一裏,看見塢中又坐落著一個村子,才看見溪水從西麵流來,經過村子西邊,然後繞流村子北邊,再繞到村子東邊,村子正好位於溪水往北環繞形成的彎曲地帶,一條溪水從三麵環繞村子,南麵背靠南山山崖,北麵設置木橋以渡溪水。其水不很大,但清澈透底,水流不急,因此叫清水溝。清水溝發源於西山的回坎坡,流經此地之後往東流過桃源村,然後才往南流走。

又西一裏,複過一村,其村始在塢北。又西一裏,又經一村,曰小板村,有稅司在焉,蓋羅平北境,為桃花駝鹽之間道也。又西二裏,始逾坡涉澗,屢有小水自北峽來,南注於清水溝,路截而逾之也。北峽中男婦二十餘人,各捆負竹筍而出,蓋土人群入箐采歸,淡熏為幹,以待鬻人者。又西二裏,直逼西山之麓,有村倚之,是為回窞坡。清水溝中民居峽塢,至此而止,以塢中有水。可耕也。由此西南半裏,過一小橋,其水自西北沿山而來,即清水溝上流之源矣。度之,即西上嶺。嶺頭有索哨者,不之與而過。
又往西走一裏,再經過一個村子,其村就位於山塢北端。又往西走一裏,又經過一個村子,名小板村,有稅司設在這裏,因為地處羅平州北部邊境,是到桃花馱鹽小路的必經地。又往西走二裏,開始翻越山坡跋涉溝澗,常有小溪從北妙穀中流來,往南流入清水溝,路橫截溪水而過。北邊峽穀有二十多名男女,各自背著成捆的竹筍從峽穀中走出來,當地人結伴到警溝中采回竹筍,不放鹽,用微火熏成幹筍,以便賣給別人。又往西走二裏,一直走近西山山腳,有村子傍靠西山,這是回宮坡,清水溝沿岸的百姓順著峽穀、山塢居住,一直到這裏為止,因為塢中有水,能夠從事農業生產。從這裏往西南走半裏,過一座小橋,橋下的水從西北沿著山腳流來,是清水溝上遊的源流。過了橋,就往西邊上嶺。嶺頭有索要路條公文的哨兵,沒有給看就通過了。

躡嶺一裏半,西陟嶺脊。是脊始為分水之處,乃北自白水鋪西直南度此,回環西南,而峙為大龜,以分十八寨、永安哨、江底河諸派者也,而羅平之界,亦至是而止焉。逾脊西,漸西北平下一裏,漸轉而西,行塢中。其塢東西直亙,而南北兩界遙夾之,南山卑伏,而北山高聳,暮霧複勃勃籠北峰上,流泉亦屢屢自北注南。第南山之麓,似有墜澗橫其北,然不辨其為東為西,以意度之,以為必西流矣,然不可見也。塢中皆荒茅斷隴,寂無人煙。西行六裏,其西有山橫列塢口,塢始墜而西下,茅舍兩三家,依塢而棲,路乃逾塢循北山而西。半裏,有茅亭一龕當路旁,南與茅舍對,想亦哨守之處也。又西一裏稍下,有小水成溪,自北峽來,小石梁跨之,其水南注塢口而去。既度梁,即隨西山南向,隨流半裏,轉而西上嶺,暮色合矣。又上一裏,而馬場之聚當嶺頭。所投宿者,乃新至之家,百無一具。時日已暮,無暇他徙,煨濕薪,臥濕草,暗中就枕而已。
登嶺一裏半,往西登上嶺脊。這嶺脊才是分水嶺,就是北邊從白水鋪西部徑直往南延伸到這裏,再往西南環繞,聳立為大龜山,而成為劃分十八寨、永安哨、江底河各自區域的山脈,而且羅平州的邊界,也是到這裏而止。翻到嶺脊西麵,漸漸轉向西北平緩地下一裏,又漸漸轉向西在山塢中行走。其塢東西縱貫,而南北兩邊的山遠遠地夾著山塢,南邊的山低低地起伏著,而北邊的山高高聳立,傍晚的雲霧又蓬蓬勃勃地籠罩在北邊山峰上,流動的清泉也不停地從北往南流淌。隻是南山之麓,似乎有條墜陷的溝澗橫列在北麵,然而分辨不出澗水是向東還是向西流,憑想像估計這一地勢,以為必定向西了,但是無法看見。塢中全是荒草斷隴,空無人煙。往西走六裏,其西有山橫列在塢口,山塢開始朝西邊下降,有兩三家茅草屋,靠著山塢居住,道路於是穿越山塢沿著北山往西走。半裏,有一間茅草亭蓋在路旁,和南邊的茅草屋相對,想來也是哨所防守的地方。又往西走一裏後逐漸下,有條小水形成溪流,從北邊峽穀中流來,小石橋橫跨溪流,其水向南朝塢口流去。過小石橋後,就隨著西山向南走,順著溪流走半裏,轉朝往西上嶺,天色完全黑了。又往上走了一裏,馬場村落就在嶺頭。所投宿的人家,是剛剛來這裏居住的,什麼器具都沒有。此時天色已晚,沒有時間遷往其它人家,就用潮濕的木柴做飯,睡在潮濕的草上,黑暗中依枕而臥罷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