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己卯(公元1639年)八月初一日餘自小臘彝東下山。臘彝者,即石甸北鬆子山北曲之脈,其脊度大石頭而北接天生橋,其東垂之嶺,與枯柯山東西相夾。永昌之水,出洞而南流,其中開塢,南北長四十裏,此其西界之嶺頭也。有大小二臘彝寨,大臘彝在北嶺,小臘彝在南嶺,相去五裏,皆枯柯之屬。自大石頭分嶺為界,東為順寧,西為永昌,至此已入順寧界八裏矣。然餘憶《永昌舊誌》,枯柯阿思郎皆二十八寨之屬,今詢土人,業雖永昌之產,而地實隸順寧,豈順寧設流後畀之耶?又憶《一統誌》、《永昌誌》二者,皆謂永昌之水東入峽口,出枯柯而東下瀾滄。餘按《姚關圖說》,已疑之。
己卯年(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初一日我自小獵彝向東下山。獵彝,就是石甸北麵的鬆子山往北曲繞的山脈,它的山脊延伸到大石頭後往北接到天生橋,它東垂的山嶺,與枯柯山東西相夾。永昌的水,出洞後往南流,其中是開闊的山塢,南北長達四十裏,此地是山塢西麵一列山的嶺頭。有大、小兩個獵彝寨,大獵彝在北嶺,小獵彝在南嶺,相距五裏,都是枯柯的屬地。從大石頭的分水嶺為界,東邊是順寧府,西邊是永昌府,到此地已進入順寧府地界八裏了。不過我回憶永昌的舊誌書,枯柯、阿思郎都在二十八寨之列,今天詢問當地人,已雖是永昌府的產業,但地方實際上隸屬於順寧府,莫非是順寧設流官後劃給它的嗎?又回憶《一統誌》、《永昌誌》兩書,都說永昌的水向東流入峽口,流到枯柯後向東流下瀾滄江。我考察《姚關圖說》,已懷疑這種說法。

至是詢之土人,攬其形勢,而後知此水入峽口山,透天生橋,即東出阿思郎,遂南經枯柯橋,漸西南,共四十裏而下哈思坳,即南流上灣甸,合姚關水,又南流下灣甸,會猛多羅即猛波羅河,而潞江之水北折而迎之,合流南去,此說餘遍訪而得之臘彝主人楊姓者,與目之所睹,《姚關圖》所雲,皆合,乃知《統誌》與《郡誌》之所誤不淺也。其流即西南合潞江,則枯柯一川,皆首尾環向永昌,其地北至都魯坳南窩,南至哈思坳,皆屬永為是,其界不當以大石頭嶺分,當以枯柯嶺分也。
到這裏向當地人打聽此事,收攬地理形勢,然後了解到此水流入峽口山山下,穿流過天生橋,就向東流出阿思郎,於是往南流經枯柯橋,漸往西南,共四十裏後下流到哈思坳,馬上往南流到上灣甸,會合姚關的水流,又向南流到下灣甸,會合勳多羅河水,而潞江的水流向北折後迎著它流來,合流後往南流去。這種說法我遍處查訪後在獵彝姓楊的房主人處得到它,與眼睛所見到的,《姚關圖》所說的,都合得起來,才知道《一統誌》與《郡誌》的錯誤不淺。它的流向如果在西南與潞江合流,那麼枯柯的整條河流,都是首尾向永昌環繞,此地北邊到達都魯坳南窩,南邊到達哈思坳,都屬於永昌才對,順寧與永昌的分界不應以大石頭嶺來劃分,應當以枯柯嶺來劃分了。

由嶺頭東南直下者三裏,始望見江水曲折,南流川中。又下三裏,乃抵江上。有鐵鎖橋橫架江上,其製一如龍江曲尺,而較之狹其半。其上覆屋五六楹,而水甚急。土人言,橋下舊有黑龍毒甚,見者無不斃。又畏江邊惡瘴,行者不敢佇足。雲其南哈恩坳更惡,勢更甚於潞江,豈其峽逼而深墜故耶?
由嶺頭向東南一直下走三裏,這才望見曲折的江水,往南流淌在平川中。又下走三裏,這才抵達江上。有鐵鎖橋橫架在江上,它的形製完全同龍川江的曲石橋一樣,但比它窄了那麼一半。〔橋上覆蓋著五六間屋子,但水流非常急。當地人說,橋下舊時有條黑龍,非常毒,見到的人沒有不死的。又畏懼江邊惡性的瘴氣,走路的人不敢停腳‘說是它南邊的哈思坳更猛烈,毒勢更比潞江厲害,難道是那裏的峽穀狹窄而且深深下墜的緣故嗎?〕

其水自阿思郎東向出石崖洞,而西南入哈思坳峽中者,即永昌峽口山入洞之下流也。按阿思郎在臘彝北二十裏,其北有南窩都魯坳,則此塢極北之回環處也。逾嶺而北,其下即為滄江東向之曲。乃知羅岷之山,西南下者盡於筆架,直南下者盡於峽口山,東南挾滄江而東,為都魯南窩北脊,山從其東複分支焉。一支瀕江而東;一支直南而下,即枯柯之東嶺也,為此中分水之脊,迤邐由灣甸、都康而南界瀾滄、潞江之中,為孟定、孟艮諸彝,而直抵交趾者也。其瀕江東去之支,一包而南,為右甸,再包而南,為順寧、大侯即今之雲州。焉。是塢南北二坳北都魯,南哈恩。相距四五十裏,甚狹而深。瀕江兩岸俱田,惟僰、儸儸居之,漢人反不敢居,謂一入其地即“發擺”惡性虐疾,寒戰頭疼也。故雖有膏腴而讓之彝人焉。
那江水是自阿思郎石崖的洞穴中向東流出,而後往西南流入哈思坳峽中的,這就是永昌峽口山下流入洞中的下遊了。據考察,阿思郎在獵彝北邊二十裏,它北麵有南窩都魯坳,是此處山塢極北邊的回繞之處。越到嶺北,山下就是瀾滄江向東彎曲之處。這才知道羅眠山的山脈,往西南下延的在筆架山到了盡頭,一直往南下延的在峽口山到了盡頭,東南延伸的傍著瀾滄江往東,成為都魯坳南窩北麵的山脊,山從它的東麵重又分支。一條支脈瀕江往東延;一條支脈一直往南下延,就成為枯柯的東嶺了,是這一帶分水的山脊,透迄由灣甸、都康往南延,隔在瀾滄江、潞江的中間,是孟定、孟良諸地的彝人區域,而後直達交趾。那瀕江東去的支脈,一條向南圍繞,成為右甸,再次向南圍繞,成為順寧府、大侯州。〔就是今天的雲州。〕這個山塢南北的兩個山坳〔北麵的是都魯坳,南邊是哈思坳。〕相距四五十裏,非常狹窄而且很深。瀕江兩岸全是農田,唯有焚彝、課鑼居住在這裏,漢人反而不敢居住,說是一進入此地就“打擺子”,〔發冷發抖頭疼。〕所以雖有肥沃的土地卻把它讓給了彝人。

渡橋沿江東岸,西南至哈思坳,共四十裏而至亦登;沿江東岸,東南逾岡入峽,六十裏而至雞飛,餘初聞有熱水溢於石盤中,盤複嵌於台上,皆天成者;又一冷水流而環之,其出亦異。始以為在亦登;問道亦登,又以為在雞飛;問道雞飛,又以為瘴不可行,又以為茅塞無路,又以為其地去村遲,絕無居人,晚須露宿。餘輾然曰:“山川真脈,餘已得之,一盤可無問也。”遂從東大路上坡,向枯柯、右甸道。始稍北,遂東上一裏,而平行西下之岡,三裏,有墟茅三四在岡頭,是為枯柯新街。又東一裏,有一樹立岡頭,大合抱,其本挺植,其枝盤繞,有膠淋漓於本上,是為紫梗樹,其膠即紫梗也即紫膠,可製漆,初出小孔中,亦桃膠之類,而蟲蟻附集於外,故多穢雜雲。岡左右俱有坑夾之,北坑即從岡盤窟下,南坑則自東峽而出。於是南轉東盤北坑,又半裏轉東,半裏抵東峰下,乃拾級上躋。
過橋後沿江西岸走,往西南到哈思坳,共四十裏後到亦登;沿江東岸,向東南越過山岡走入山峽,六十裏後到雞飛。我最初聽說有熱水從石盤中溢出,盤子又嵌在平台上,都是天然形成的;又有?條冷水環繞的它流淌.冷水的流出也很奇異開始以為是存亦登;問去亦登的路,又認為是在雞飛;間去雞飛的路,又認為有瘴氣不可行,又認為茅草阻塞無路可走,又認為那地方離村莊遠,絕無居民,晚上必須露宿。我輾然而笑說:“山川的真實脈絡,我已得到了,一處石盤可以不必管了。”於是從東邊的大路上坡,走向去枯柯、右甸的路。開始時稍向北,於是向東上走一裏,而後平緩行走在往西下垂的山岡上。三裏,有集市茅屋三四間在岡頭,這是枯柯新街。又往東一裏,有一棵樹立在岡頭,大有合抱,樹幹挺直,樹枝盤繞,有膠濕淋淋的沾在樹幹上,這是紫梗樹,它的膠就是紫梗了,最初從小孔中流出來,也是桃膠之類,但蟲子螞蟻附著聚集在外邊,所以雜物髒東西很多。山岡左右都有坑穀夾住它,北麵的坑穀就從山岡往下盤繞成洞窟,南麵的坑穀則從東麵的山峽中出去。於是由南轉向東盤繞北麵的坑穀,又走半裏轉向東,半裏抵達東峰下,就沿石階上登。

三裏,始登南突之嶺,始望見南峽兩山壁夾,自東而西,從此西出,則盤壑而西注於江橋之南,同赴哈思之坳者。乃知其山之度脊,尚在嶺之東上,不可亟問也。此坡之上即為團霸營,蓋土官之雄一方者,即枯柯之夜郎矣。於是循南峽而東躡,又一裏,再登嶺頭,有一家隱路南,其後竹樹夾路。從樹中東行一裏,稍轉而北,盤一南突之坳,又向上盤坡而東,有大樹踞路旁,下臨西出之澗。其樹南北大丈餘,東西大七尺,中為火焚,盡成空窟,僅膚皮四立,厚二尺餘,東西全在,而南北俱缺,如二門,中高丈餘,如一亭子,可坐可憩,而其上枝葉旁覆,猶青青也。是所謂枯柯者,裏之所從得名,豈以此耶?由此又東二裏,折而北,上一坡,盤其南下之坳。坳北有居廬東西夾峙,而西廬茅簷竹徑,倚雲臨壑,尤有幽思。其東有神宇踞坡間,聞鯨音鼓賽出絕頂間,甚異之。
三裏,開始登上南突的山嶺,這才望見南邊山峽兩側的山牆壁樣相夾,自東延向西,從此處向西出去,則是盤繞的壑穀向西注入到江橋之南,一同奔向哈思坳的水流。才知此山延伸的山脊,還在山嶺之東的上方,不可急著去考察它。此坡之上就是團霸營,大概是土官稱雄的地方,這就是枯柯的夜郎國了。從這裏沿南邊的山峽往東上登,又走一裏,再次登上嶺頭,有一戶人家隱藏在路南邊,屋子後邊竹叢樹木夾路。從樹林中往東行一裏,稍轉向北,繞過一個南突的山坳,又向上繞著山坡往東,有棵大樹盤踞在路旁,下臨西邊流出的山澗。此樹南北大一丈多,東西大七尺,中間被火焚燒,全部成了空洞,僅有樹皮四麵立著,厚二尺多,東西兩麵全,部在,可南北兩麵都缺著,如兩道門,門中高一丈多,如一座亭子,可以坐下休息,然而樹上枝葉往四旁下覆,仍是青青的。這就是所謂枯柯的地方,裏名得名的緣由,難道是由於此樹嗎全由此又向東二裏,折向北,上了一坡,繞過那南下的山坳:山坳北邊有居民房屋東西兩麵夾峙,而西邊的房屋是茅草屋,竹叢小徑,靠著白雲下臨壑穀,尤其富於幽雅的意味。它東邊有神殿盤踞在坡上,聽見祭神的鍾鼓聲飄出於絕頂間,感到十分奇怪。

有一家踞路南,藩門竹徑,清楚可愛。入問之,曰:“此枯柯小街也”。距所上坡又二裏矣。於是又東沿北坡平上。其南即西出深澗,北乃崇山,竹樹蒙蔽,而村廬踞其端,東向連絡不絕。南望峽南之嶺,與北峰相持西下,而蕎地旱穀,墾遍山頭,與雲影嵐光,浮沉出沒,亦甚異也。北山之上雖高,而近為坡掩,但循崖而行,不辨其崇墜;而南山則自東西墜,而盡於江橋之南,其東崇巚穹窿,高擁獨雄,時風霾mái空氣中懸浮大量煙、塵的樣子蒙翳,出沒無定,此南山東上最高之峰,自北嶺東度,再突而起者也。沿之東行,南瞰深壑,北倚叢巚.又東二裏有岐:一南下塢中,為墾壑之道;一北上叢嶺,為廬坡之居;而路由中東行,南瞰下坳,有水出穴間。又東二裏,下瞰南壑,有水一方倚北坡之上,路即由之北向而上,以有峽尚環而東也。北上裏餘,又轉而東,盤北坳而東上坡,屢上不止,又七裏而至中火鋪。
有一家人高踞在路南,籬笆門前竹叢小徑,清雅可愛。入門問路,說:“此地是枯柯小街。”距所上的坡又有二裏地了。於是又往東沿北坡平緩上走。坡南就是西邊流出來的深澗,北麵是高山,竹林樹木密蔽,而村莊房屋高踞在坡頭,麵向東方連接不斷。望南麵峽穀南邊的山嶺,與北峰相持向西下延,而蕎麥旱穀地墾遍山頭,與雲霧的光影,相互沉浮出沒,也是十分奇異。北山之上雖然高,但近處被山坡遮住,隻是沿著山崖走,辨不出它的高處深處;可南山卻自東往西下墜,而後在江橋之南到了盡頭,它東麵彎隆的高峰,高高擁立,獨自稱雄,此時山風夾塵土一片迷茫,出沒不定,這是南山東麵上方最高的山峰,從北嶺往東延伸,兩次突起的山峰。沿著它往東行,南邊下瞰深壑,北麵緊靠成叢的山峰。又向東二裏有岔路:一條往南下到山塢中,是去壑穀中墾種的路;一條向北上登成叢的山嶺,是有居民房屋的山坡;而路由中間向東行,向南俯瞰下方的山坳,有水從洞穴間流出。又往東二裏,下瞰南邊的壑穀,有一池水依傍在北坡之上.,路就經由水池向北上走,這是因為有山峽還環繞在東邊。往北上走一裏多,又轉向東,繞過北麵的山坳往東上坡,屢次上走不停,又是七裏後來到中火鋪。

其坡南突最高,中臨南峽之上,峽脊由其東南環而西下。於坡之對崖,南麵複聳一峰,高籠雲霧間,即前所望東畔穹窿之頂也。自枯柯江橋東沿峽坡迤邐而上,約三十裏矣。踞坡頭西瞰江橋峽中,其水曲折西南下,鬆子山北環之嶺,東北而突為臘彝之嶺,峽南穹窿之峰,又南亙分支西繞,橫截於江橋塢之南,西至哈思坳。坳之南複有小支,自臘彝西南灣中東突而出,與橫截塢南之山湊,西南駢峙如門。門內之灣,即為哈思坳,門外又有重峰西障,此即鬆子山南下之脊,環石甸於西者也。自此坡遙望之,午霧忽開,西南五十裏曆曆可睹。
此坡南突的最高處,當中高臨在南峽之上,峽脊由它的東南向西環繞而下。在山坡對麵的山崖上,南麵又聳起一座山峰,高高籠罩在雲霧間,這就是前邊望見過的東邊彎隆的山頂了。自枯柯江橋往東沿峽中的山坡透道上走,約有三十裏了。坐在坡頭往西俯瞰江橋所在的峽中,峽中的水曲曲折折向西南下流,鬆子山往北環繞的山嶺,在東北突起成為獵彝的山嶺,峽南彎隆之峰,又向南綿亙分支往西繞,橫截在江橋所在山塢之南,往西到達哈思坳。哈思坳之南又有小支脈,自獵彝西南的山灣中向東突出來,與橫截在山塢南邊的山會合,在西南方如門一樣對峙。門內的山灣,就是哈思坳,門外又有重重山峰遮擋在西邊,這就是鬆子山往南下延的山脊,在西麵環繞著石甸的山。從此坡遙望群山,中午霧氣忽然散開,西南五十裏開外曆曆可睹。

坡之東有瓦室三楹,踞岡東南,兩旁翼以茅屋,即所謂中火鋪。有守者賣腐於中,遂就炊湯而飯。及出戶,則濃霧自西馳而東,其南峽近嶺俱不複睹。東下半裏,渡一脊,瞰其南北二峽,環墜如阱,而叢木深翳,不見其底,當猶西下而分注江橋南北者也。其脊甚狹,度而東,複上坡,山雨倏至。從雨中涉之,得雨而霧反霽。一裏餘,盤崖逾坳,或循北峰,或循南峰,兩度過脊,始東上。沿北坡而東,一裏餘,又涉一南突最高之嶺,有哨房一龕踞其上,是為瓦房哨。於是南臨南峽,與峽南穹窿之頂平揖而對瞰矣。至是雨晴峰出,複見峽南穹頂直南亙而去,其分支西下者,即橫截塢南之岡,西與哈思坳相湊成門者也。穹頂東環之脈,尚從東度,但其脊稍下,反不若西頂之高,皆由此北坡最高之嶺,東下曲而度脈者。始辨都魯坳東所分南下之脊,至此中突,其分而西者,為中火鋪、枯柯寨之嶺,其曲而東降者,度脊南轉西向而突為穹窿之頂。此分水之正脈也。
山坡之東有瓦房三間,高踞在山岡東南,兩旁用茅屋遮護著,這就是所謂的中火鋪。有守鋪的人在屋子中賣豆腐,於是就火燒湯吃飯。到出門時,就見濃霧自西疾馳向東,那南峽和近處的山嶺全都不再看得見了。向東下走半裏,越過一條山脊,俯瞰它南北的兩條山峽,環繞深墜,如同陷阱,而成叢的林木深深密蔽,不見峽底,應當仍是向西下流而分別注入到江橋南北的水流了。那山脊非常狹窄,越到東麵,再上坡,山雨突然來臨。在雨中涉水,下雨後霧氣反而散開。一裏多,繞過山崖越過山坳,有時沿北峰走,有時沿南峰走,兩次越過山脊,開始向東上走。沿北坡往東,一裏多,又跋涉過一座向南突最高的山嶺,有一間哨房盤踞在嶺上,這是瓦房哨。在這裏南臨南峽,與峽南彎隆的山頂平視相望。到此時雨後天晴山峰現出,又見峽南彎隆的山頂向正南綿亙而去,它分支向西下延的,就是橫截在塢南的山岡,往西與哈思坳互相會合成門的山?彎隆山頂往東環繞的山脈,還從東方延伸,但它的山脊稍微低下,反而不如西邊山頂那樣高,全是由此地北坡最高的山嶺,往東曲折下垂延伸的山脈。這才辨清都魯坳東麵分支往南下延的山脊,到此地從中突起,那分支向西的,是中火鋪、枯柯寨的山嶺;那曲折往東下降的,山脊向南延伸轉向西後突起成為彎隆的山頂。這是分水嶺的正脈。

由瓦房哨東下半裏,複東度脊,始見北峽墜坑,為東北而下右甸之上流,是北水之所分也,而南水猶西下南峽。又東度兩脊,穿兩夾嶺,一裏,複盤南嶺之陰而上。其處深木叢篁,夾坡籠坳,多盤北坑之上。又一裏,南轉而淩其西下之坳,始逾南峽上流,從其東涉岡東上,始逾南渡之脊,此分水正脈所由度而西轉者也。又東一裏,有草龕踞北岡,是為草房哨。從其東又東北下一裏,稍轉而東南半裏,有脊又南度而東轉,此右甸南環之嶺所由盤礴者也。於是東向而下二裏餘,下度一曲,有小水北下成小溪,小橋橫涉之。又東逾一岡,共下四裏,始南峽成溪,遂望見右甸城在東塢中,有岐從東北坡去,而大道循南峽東向平下。二裏,南峽中始有村廬夾塢,舂杵之聲相應。又南三裏,遂出坡口。乃更下一裏而及坡麓。路由田塍中東南行,望見右甸之城,中懸南坡之下,甸中平疇一圍,聚落頗盛。四麵山環不甚高,都魯坳東分之脈,北橫一支,直亙東去,又南分一支,南環右甸之東;草房哨南度之脈,東環右甸之南,從甸南界東北轉,與甸東界南環之支湊;甸中之水,東向而破其湊峽,下錫鉛去。甸中自成一洞天,其地猶高,而甸乃圓平,非狹嵌,故無熱蘊之瘴,居者無江橋毒瘴之畏,而城廬相托焉。由塍中行,共四裏,入其北門。暮宿街心之葛店。葛,江西人。
由瓦房哨往東下走半裏,再向東越過山脊,開始見北峽墜入深坑,成為往東北下流到右甸的上遊,這是北麵分流的水,而南麵的水仍然往西流下南峽?又向東越過兩條山脊,穿過兩處夾立的山嶺,一裏,再繞著南嶺的北麵上去。此處深樹叢竹,夾住山坡籠罩著山坳,多數回繞在北麵坑穀之上。又走一裏,轉向南後越到那西麵下延的山坳上,這才越過南峽的上遊,從它東邊向東上登山岡,這才越過往南延伸的山脊,這是由分水嶺的正脈延伸向西轉的山脊。又向東一裏,有草房高踞在北岡,這是草房哨。從它東邊又向東北下行一裏,稍轉向東南半裏,有山脊又往南延伸後向東轉,這是由右甸南麵環繞的山嶺盤曲延伸而來的山。從這裏向東下行二裏多,往下越過一個山灣,有小水流向北下流成小溪,小橋橫越過小溪。又向東越過一座山岡,共下走四裏,南峽中開始形成溪流,於是望見右甸城在東麵山塢中,有岔路從東北山坡上前去,而大道沿南峽向東平緩下走。二裏,南峽中開始有村莊房屋夾住山塢,柞臼搗穀的聲音互相應和。又往南三裏,便出了坡口。於是再下走一裏便到達坡腳。路由田野中往東南行,望見右甸的城牆,當中懸在南坡之下,甸子中圓圓一片平曠的田野,村落相當繁盛。四麵環繞的山不怎麼高,都魯坳東麵分支的山脈,北麵橫出一條支脈,一直向東綿亙而去,又在南邊分出一條支脈,向南環繞到右甸之東;草房哨往南延伸的山脈,向東環繞到右甸之南,從甸子南境向東北轉,與甸子東境向南環繞的支脈會合;甸子中的水流,向東衝破那湊攏的峽穀,流下錫鉛去。甸子中自成一處洞天,這裏的地勢仍然很高,但甸子是圓形的平川,不是狹窄深嵌之地,所以沒有鬱悶炎熱的瘴氣,居民沒有江橋毒性瘴氣的畏懼,而城池居屋互相依托在這裏。由田野中前行,共四裏,進入右甸城的北門。天黑住宿在街心的葛家客店。〔姓葛的,是江西人〕。

右甸在永昌東一百五十裏,在順寧西一百三十裏。其東北鄰莽水之境,正與蘆塘廠對;其西南鄰雞飛之境,正與姚關對。其正南與灣甸對,正北與博南山對,正西與潞江安撫司對,正東與三台山對。數年前土人不靖jìng平安,曾殺二衛官之蒞其地者,今設城,以順寧督捕同知駐守焉。城不大而頗高,亦邊疆之雄也。
右甸在永昌東麵一百五十裏,在順寧西麵一百三十裏。它東北鄰境莽水的地域,正與蘆塘廠相對;它西南鄰境雞飛的地域,正與姚關相對。它正南與灣甸州相對,正北與博南山相對,正西與潞江安撫司相對,正東與三台山相對。數年前土人不安定,曾殺了兩個治理此地的衛所軍官,如今建了城,派順寧府的督捕同知駐守此地。城不大但相當高,也算是邊疆的雄關。

初二日晨起,霧色陰翳。方覓飯而夫逃。再覓夫代行,久之不得。雨複狎xiá更迭、交替至,遂鬱鬱作記寓中者竟日。
初二日早晨起床,天上霧氣陰蔽。正找飯吃可腳夫逃走了。再去找腳夫代替,很久找不到。雨又交替著來臨,就鬱鬱不快地在寓所中寫了一整天的日記。

初三日雨複霏霏,又不得夫,坐邸樓鬱鬱作記竟日。其店主葛姓者,乃市儈之尤,口雲為覓夫,而竟不一覓,視人之悶以為快也。
初三日雨又霏霏不止,又找不到腳夫,坐在客店的樓上鬱鬱不歡地寫了一整天的日記。那店主姓葛的人,是個市儈之徒,口裏說是為我找腳夫,可居然不去找一次,坐視別人的困厄以為快樂。

初四日早霧而晴。顧仆及主人覓夫俱不足恃,乃自行市中。是日為本甸街子。仍從北門內南轉岡脊,是為督捕同知公署,署門東向,其南即往南門街,而東則曲向東門街,皆為市之地也。餘往來稠人中,得二人,一擔往順寧,一駝往錫鉛,皆期日中至葛寓,餘乃返。迨午,往錫鉛駝騎先至,遂倩之;而往順寧者亦至,已無及矣。乃飯,以駝騎行。
初四日早晨下霧後晴開。顧仆與店主人找腳夫都不值得依靠,隻好自己走到集市中。這天是本甸的街子。仍從北門內向南轉向岡脊,這裏是督捕同知的衙門,衙門大門向東,它南邊就是通往南門的街道,而東邊則是彎向東門的街道,都是集市所在之地。我往來於稠密的人群中,找到兩個人,一個挑擔去順寧,一個用馬馱物去錫鉛,都約定正午到葛家寓所,我這才返回來。到中午,前往錫鉛馱物的馬匹先到,便請了他;而後去順寧的人也來到,已來不及了。於是吃飯,用馬匹馱物上路。

出東門,循南坡東向半裏,涉東來之塢,渡小溪東,山岡漸折而東南行,四裏,遂臨東塢。東塢者,右甸東南落水之塢尾也。城北大甸圓而東南開此塢,南北西三麵之水,皆合而趨之。路臨其西坡,於是南轉二裏餘,又涉二東北注之坑,複依南麓東行二裏餘,上北突之嘴,則甸東之山,亦自北南環,與嘴湊峽,於是相對若門,而甸水由其中東注焉。
走出東門,沿南坡向東半裏,涉過東來的山塢,渡到小溪東麵,沿山岡漸漸折向東南行,四裏,便下臨東塢。東塢,是右甸東南落水的山塢的末端。城北的大甸子圓圓地伸向東南敞開此處山塢,南、北、西三麵的水流,都會合後流向這裏。路下臨它的西坡,從這裏往南轉二裏多,又涉過兩處往東北流注的坑穀,再傍著南麓往東行二裏多,登上北突的山嘴,就見甸子東麵的山,也是自北向南環繞,與山嘴湊攏成為峽穀,與這裏相對,如門一般,而甸子中的水經由其中往東流注。

此甸中第一重東鎖之鑰,亦為右甸東第一重東環南下之分支,雖不峻,而蜿蜒山頂,地位實崇也。逾嘴東稍下,湊峽之外,複開小塢而東,水由其底,路由其南坡之半。又東二裏餘,有數家倚坡,北向塢而廬。過此東南下,有水自南峽出,涉之,上其東坡,遂循坡之南峽東南上,水流其岡北,路由其岡南,於是始不與水見。又東南循岡三裏,盤一北下之坳而上岡頭,是為玉壁嶺。其嶺自南北突,東西俱下分為坑,有兩三家駐峰頭。時日尚高,以前路無可止,遂歇。
這是甸子中第一重鎖住東麵的要地,也是右甸東麵第一重往東環繞南下的分支,雖不算高峻,但蜿蜒在山頂,地勢實際很高。越過山嘴往東稍下走,湊攏的峽穀之外,又向東敞開為小山塢,水流經塢底,路由山塢南坡的半中腰走。又往東二裏多,有數家人背靠山坡,向著北麵的山塢建了房屋。過了此地向東南下走,有水流自南峽中流出,涉過流水,上登它的東坡,就沿山坡南麵的峽穀向東南上走,水流在此岡的北邊,路經由此岡的南麵,從這裏起才不與水流見麵。又向東南沿山岡走三裏,繞過一個往北下伸的山坳後上到岡頭,這是玉璧嶺。此嶺自南向北突,東西都分別下陷為深坑,有兩三家人住在峰頭。此時太陽還高,因為前邊路上無處可住,便休息了。

初五日平明起,飯而行,宿霧未收。下其東坑,涉之,複東南上一裏,又循東來之峽,而行夾岡之南。東向四裏,度其北過之脊,仍循峽東下,行夾岡之南。二裏餘又稍下,涉北出之水,又循東來之峽,而行夾岡之南。東向二裏,複度其北過之脊,於是從脊北東行之支,東向行其上。半裏,有兩三家夾道,是為水塘哨。由此東南行山夾間,五裏,始墜坡而下。
初五日黎明起床,吃飯後上路,夜間的霧氣還未收住。下到嶺東的深坑中,涉過坑穀,再向東南上一裏,又沿東來的峽穀,行走在相夾的山岡之南。向東四裏,越過那向北延伸而過的山脊,仍沿峽穀往東下走,行走在夾立的山岡之南。二裏多又稍下來,涉過北邊流出來的水,又沿東來的山峽,行走在夾立山岡之南。向東二裏,再越過那向北延伸而過的山脊,於是經過山脊北邊往東延伸的支脈,向東行走在山頭上。半裏,有兩三家夾住道路,這是水塘哨。由此往東南前行在山峽間,五裏,開始墜下山坡。

其右又墜一峽東下,其左路再隨崖東下者二裏,西臨右峽之上。而路左忽墜一坑,盤阱而下者二丈,有水沉其底,長二丈,闊八尺,而狹處僅二尺,若琵琶然,淵然下嵌。
坡右又有一條山峽往東下墜,坡左的路再順著山崖向東下走二裏,西邊下臨在右邊峽穀之上。而路左忽然陷成一個深坑,繞著陷阱下去二丈,有水沉在坑底,坑長二丈,寬八尺,而窄處僅有三尺,好似琵琶的樣子,淵深下嵌。

左倚危壁,右界片棧,而外即深峽之下盤者,不知此水之何以獨止也。由其南又半裏,而躡嘴下墜者半裏,左崖之端遂盡,而右峽來環其前。還望左崖盡處,叢石盤崖,儼如花簇,而右崖西界大山,亦懸屏削於重樹間,幽異之甚。由峽底又東南行一裏,其峽外束如門。披門南出,稍轉東而下坡,半裏,有水自東曲而西,大木橫架其上,南度之,是為大橋。橋下水即右甸下流即今之右甸河,東行南轉,至是西折過橋,又盤西崖南去,已成湯湯之流。
左邊靠著危壁,右邊隔著一片棧道,而外邊就是在下方盤繞的深峽,不知這裏的水為什麼唯獨停積在此了。由它南邊又走半裏,而後上登山嘴下垂處半裏,左麵山崖的前端於是到了盡頭,而右麵峽穀前來環繞在它前邊。回頭望左麵山崖的盡頭處,岩石成叢山崖盤繞,儼然似花簇,而右側山崖西邊連接著大山,也似陡削的屏風懸在重重樹林之間,幽深奇異之極。由峽底又向東南行一裏,那峽穀外邊緊束如門。穿過門往南出來,稍轉向東下坡,半裏,有水流自東曲向西,大樹橫架在流水上,過到橋南,這是大橋。橋下的水就是右甸河的下遊,往東流向南轉,到此處向西折過橋下,又繞過西邊的山崖往南流去,已成浩浩蕩蕩的河流。橋南沿河流的峽穀,全順流墾為農田,而三四家人緊靠在橋南的東坡上,有中途起火的客館。這是右甸第二重鎖住東麵的要地,也是右甸東麵第二重往東環繞南下的分支,是與向東南延伸的大山脊〔右甸〕相對形成峽穀,夾住溪流往南延去的山。

橋南沿流之峽,皆隨之為田,而三四家倚橋南東坡上,有中火之館。此右甸第二重東鎖之鑰,亦為右甸東第二重東環南下之分支,與東南行大脊右甸相對成峽,夾溪南去者也。由橋南即躡東南坡而上,水由峽直南去,路躡坡東南升。一上者二裏,淩嶺頭。西望夾溪之山,稍南有破峽從西來者,即水塘哨西下之水也;其南夾水一支,亦至是東盡,而有寨盤其上焉;其又南一支,嶙峋獨聳,上出層巒,是為杜偉山。
由橋南馬上上登東南的山坡,水由峽中一直往南流去,路爬坡向東南上升。一口氣上走二裏,登上嶺頭。望西邊夾住溪流的山,稍南處有破開峽穀從西麵流來的水流,那就是水塘哨向西下流的水了;它南邊夾住水流的一條支脈,也是到這裏便到了東麵的盡頭,有山寨盤踞在山上;它再往南的一條山脈,石骨嶙峋,獨自高聳,向上高出層層山巒,那是杜偉山。

此乃右甸南東來之正脊,自草房哨度脈至此,更崇隆而起,轉而直南去,而東夾此溪,其脊乃東南下老龍,自雲州南下,分瀾滄、潞江之脊,而直下交南者也。所望處尚在寨盤頂之東北,從此更夭矯南向,夾溪漸上,又二裏而隔溪與寨盤之頂對。又二裏,降坡南下,穿坳而東,見其東又墜為小坑,路下而涉之。一裏,又南逾東坡西環之坳。又一裏,有數家倚東坡而居,其東又有一溪自東北來,環所廬之坡而注西峽,西峽水自北南下,與此水夾流而合於坡南。此坡居廬頗盛,是為小橋,正西與杜偉山對。遙望杜偉山自西北來,至此南轉,其挾臂而抱於西南者,皆灣甸州之境,水亦皆西南流;其北峽與寨盤之頂夾而東出者,皆順寧之境,水皆東南流。則此山真一方之望,而為順寧、灣甸之東西界者也。
這是右甸南麵往東來的主脈山脊,山脈自草房哨延伸到此處,更加高高隆起,轉向正南而去,而東麵夾住此溪,這條山脊是往東南下延的主脈,自雲州向南下延,是瀾滄江、潞江分水的山脊,而一直下延到交趾南部。所望見之處還在山寨盤踞的山頂的東北,從此再屈曲盤繞向南,夾住溪流漸漸上伸,又走二裏後隔溪與山寨盤踞的山頂對望。又行二裏,從坡上往南下降,穿過山坳往東走,見山坳東邊又下墜成小坑,路下走涉過小坑。一裏,又向南越過東麵山坡向西環繞的山坳。又是一裏,有數家人背靠東麵山坡居住,村東又有一條溪水自東北流來,環繞房屋所在的山坡後注入西峽,西峽中的水自北往南下流,與此溪相夾而流,在坡南合流。此坡居民房屋十分興盛,這是小橋,正西與杜偉山相對。遙望杜偉山自西北延伸而來,到此地向南轉,它在西南似手臂相夾圍抱的地方,全是灣甸州的轄境,流水也全是往西南流;它北麵的山峽與山寨盤踞的山頂相夾往東出去的地方,全是順寧府的轄境,流水全是向東南流。那麼此山真是這一片地方的名山,而且是順寧府、灣甸州東西分界的山。

飯於村家,大雨複至。久而後行,由坡東下,渡北來之溪,小石梁跨之。所謂小者,以別於大溪之橋也。複東南上,隔溪對杜偉山而南,下瞰西峽之底,二流相合,盤壑南去。此山為右甸東第三重東環南下之分支,為錫鉛之脈者也。南五裏,或穿嶺而左,見嶺東近峽墜坑,其遠峰又環峙而東,又或分而南;穿嶺而右,見嶺西近峽,西溪盤底,杜偉駢夾。
在村中農家吃飯,大雨又來臨。很久後上路,由坡上向東下走,渡過北來的溪水,小石橋跨在溪上。所謂的小,是為了與大溪上的橋區別。再向東南上走,隔溪麵對杜偉山往南行,下瞰西峽之底,兩條水流互相會合,繞著壑穀往南流去。此山是右甸東麵第三重往東環繞南下的分支,是錫鉛的山脈。往南五裏,有時穿到嶺左,見嶺東近處的山峽墜成深坑,那遠峰又在東麵環繞聳峙,又有的山分支往南延;穿到嶺右,見嶺西近處的山峽,西邊的溪流盤繞在峽底,杜偉山並列夾峙。

如是二裏,乃墜其南坡,或盤壑西轉,或躡坳東折,或上或下,又五裏,有兩三家當坳而廬,是為免威哨。於是再上其東坡,則東西壑皆可並睹矣。西壑直逼西麓而長,以杜偉西屏也;東壑遙盤東穀,其下叢遝,而猶不見底。其東北有橫浮一抹者,此挾江瀾滄而東南之嶺也;其正東有分支南抱者,此中垂而為順下之脈也。從嶺漸下,或左或右,嶺脊漸狹。四裏,始望見東塢有溪,亦盤折其底,與西峽似;而西界外山,自杜偉頂南,其勢漸伏,又紆而南,則東轉而環其前;東界外山則直亙南向,與東轉前環之嶺湊。問東西峽水,則合於錫鉛之前,而東南當湊峙之峽而去。問順寧之道,則逾東界之嶺而行;有道逾前山南環之嶺者,為猛峒道,從獵昔、猛打渡江而至興隆廠者也。
如此二裏,就墜下嶺南的山坡,有時繞著壑穀向西轉,有時上登山坳往東折,時上時下,又是五裏,有兩三家在山坳中建了房屋,這是兔威哨。從這裏再上登它的東坡,就見東西兩麵的壑穀都可以一起看到了。西麵的壑穀直逼到西邊的山麓而且很長,把杜偉山作為西麵的屏障;東邊的壑穀遠遠盤繞成東麵的穀地,那下邊成叢雜遝,但仍不見底。此地東北方有山如一抹橫著漂浮的雲,這是夾住江流〔瀾滄江〕往東南延伸的山嶺;它的正東有分支往南圍抱的山,此山從中下垂後成為順寧的山脈。從嶺上漸漸下走,有時在左有時在右,峽脊慢慢變窄。四裏,才望見東麵山塢中有溪流,也是曲折盤繞在塢底,與西峽相似;而西麵外圍的山,自杜偉山頂以南,山勢逐漸低伏,又往南迂曲,後向東轉環繞到它前邊;東麵外圍的山則是一直向南綿亙,與往東轉向前環繞的山嶺會合。打聽東西兩峽的水,就在錫鉛之前合流,而後往東南對著湊攏對峙的峽穀流去。打聽去順寧的路,是越過東麵的山嶺走;有道路翻越前山向南環繞的山嶺的,是去猛酮的路,是從獵昔、猛打渡江後到興隆廠的路。

於是從岡脊轉東行。其脊甚狹,又二裏,西峽之溪直逼南麓下,而東峽溪亦近夾,遂如堵牆上行。又東二裏,又東南下者二裏,坡盡而錫鉛之聚落倚之。此右甸東分支南下第三重之盡處也。其前東西二溪交會,有溫泉當其交會之北涘sì水邊,水淺而以木環其四周,無金雞、永平之房覆,亦無騰越、左所之石盤,然當兩流交合之間而獨有此,亦一奇也。
於是從岡脊上轉向東行。此脊非常狹窄,又走二裏,西峽的溪流直逼到南邊山麓下,而且東峽的溪水也在近處相夾,於是便如同在一堵牆上行走。又向東二裏,又往東南下坡二裏,坡完後就見錫鉛的村落緊靠著山坡了。這是右甸東麵分支南下第三重山的盡頭處。它前方東西兩條溪流互相會合,有溫泉位於兩溪會合處的北岸,水淺,樹木環繞在它的四周,沒有金雞村、永平那樣的房屋覆蓋,也沒有騰越、左所那樣的石盤,不過正當兩條溪流互相會合之間而獨有此泉,也算是一處奇觀了。

是日下午至駝騎,稅駕逆旅,先覓得一夫,索價甚貴,強從之,乃南步公館,即錫鉛驛也。按《舊誌》作“習謙”。土人謂出錫與鐵,作“錫鉛”。返飯於肆,亟南由公館側浴於溫泉,暮返而臥。
這天下午來到後,馱物的馬匹投宿在客店,先找到一個腳夫,要價太貴,勉強聽從了他,就向南步入公館,就是錫鉛驟了。〔據考察,舊誌書寫作“習謙”。當地人認為出產錫礦與鐵礦,稱作“錫鉛”。〕返回在店中吃飯,急忙往南由公館側邊到溫泉洗澡,天黑返回來睡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